故乡的红色记忆
——献给建党100周年
文\薛玉林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的故乡薛北庄也写下过十分精彩的一页。
由于薛北庄地处里下河水乡平原地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我们党和军队在苏中地区开展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一、抗日战争时期
1.积极宣传抗战
1939年10月2日,日军侵占高邮后,高邮城、临泽、王营和界首等地先后有不少的居民举家搬来薛北庄居住,本庄的青年薛汉同志就与他们当中的一批青年学生,通过表演话剧,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批抗日救亡运动的进步人士也先后来到本庄在薛氏祠堂办民校,开晚班,给成年人进行抗战教育,唤醒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同时开办的抗战小学,老师们新编抗战教材,培养学生爱国和抗日的思想。薛汉同志当时就是杨氏祠堂“学校”任课老师之一。
2.建立地方武装
1943年12月新四军首长叶飞(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韦永义(后曾担任过江苏省副省长)等同志曾先后来薛北庄视察。随后,从上海、无锡等地来了一批青年学生(如:徐萍波、吴大祯、陈志炎、蔡峰、李飞、林宁等),他们常在薛北庄一代活动。他们与地方百姓打成一片,以掩护身份;也与乡保长保持联络,以团结和利用他们。同时还团结开明绅士和进步知识分子,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吸收进步青年作为入党分子进行培养(如:薛展)。从而在薛北庄建立了地方武装(薛加元任中队长,后调入县独立团任参谋等职),组织基干民兵配合地方部队打游击,保卫家乡。组织妇抗会做军鞋、缝军衣,动员亲人参军等等。当时,薛北庄先后有薛润中、薛著美、刘永昌、陈三和、林子祥、薛永昌、薛汝生(东)、薛瑞喜、薛广方等参加了新四军。
加之薛北庄当时四面有河的地理条件和农业、手工业、商贸等方面的较为发达,从而自然地成为了我党在苏中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为此,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前后几任县委书记、县长(施公前、金求真、李逖)常常带地方部队驻扎在薛北庄开大会,如拥政爱民会、拥军优属会和劳动模范表彰会等。
3.秘密藏设报馆
1944年前后,新四军《挺进报》报社就秘密设在薛北庄天主教堂里,不断及时报道我军开辟根据地和苏中军区部队抗击日本鬼子的胜利消息。
当时,地委机关报——《人民报》(或名《前哨报》报社)也设在薛北庄天主教堂内。1945年8月中旬,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报社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条举世瞩目震惊世界的重大新闻编印成大红字,贴满了薛北庄的街头巷尾,同时,印送四面八方。
二、解放战争时期
八年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出尔反尔,撕毁了重庆谈判协定,挑起了全面内战,调遣军队向我解放区大举进犯。为了粉碎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阴谋与进攻,我苏中部队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奉命暂时北撤。当时,薛北区政府区委书记郑东里与基层干部一起,组织区政府民兵大队,坚持原地地下斗争。
1946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二十五师进攻高邮,逃亡分子组织还乡团占据了薛北庄。戴春元当五宁乡乡长,带自卫队驻扎在天主教堂,我方坚持原地地下斗争的干部中查辉、杨瑞祥、沈曰祥三同志不幸在东荡口被捕,查、杨二位同志在查甸遇害,沈曰祥同志在薛北庄东北边遇害。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1947年2月上旬,高邮地方武装一举攻克了国民党军在薛北庄的据点,还打死了一名国民党的乡长。同年夏天,吴越、林国柱两同志秘密来到薛北庄薛芝沛家,摸清了情况后,于一天夜里,率领地方部队突袭了当时住在薛北庄天主教堂的国民党自卫队,将其打得七零八落。
1949年1月19日,薛北庄同全体高邮人民一样,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扬州市诗歌学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第四次会议代表,高邮市文联第五、六次大会代表。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星星》诗人档案、《参花》、《火花》、《鸭绿江》、《大渡河》等逾百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