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花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遍地开花的清明祭,无人问津的清明柳。
作为三大传统鬼节之首的清明(另外两节为中元与寒衣),由来已久。对此心中五味杂陈,絮叨几句。
追远思源的目的无非缅怀先祖,激励后生,图强奋进,共兴家国。
从国家层面,纪念先烈,缅怀英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家庭来讲,寻根祭祖,巩固亲情。
笔者再从文化角度谈点个见。
提到清明,有人往往曲解前人的初衷。
本来清明是廿四节气之一。每月中前者为节,后者为气。故名廿四节气。所以又称清明节。
节令表示气候转换,自然发展,万象轮回,周而复始。
廿四节气,名称严谨,涵义明确。顾名思义,清明乃清丽明媚,万象更新,百草丰茂,千蕊竞秀之始。至于赋予祭奠内容,则自晋文公与介子推恩怨而始。它的特殊性在于是廿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传统节日了。
清明节的由来,受众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只是曲解传统文化有失偏颇。就拿杜牧的名诗来说。明明是江南该时节春雨多发,作者途中受阻,有感而吟,出口成章,却硬是被人说成多么悲伤,多么哀怨,多么痛心,多么惆怅。无非作者酒瘾大发而已。
再如康震五年前后对杜甫史诗判若两人,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真是匪夷所思,令人咋舌。杜诗圣的《石壕吏》明明是反战乱,叹命运,"哀生民之多艰",却硬被曲解为"正义""爱国"等情愫,真是能把杜甫笑活。
再说清明祭奠。"床前半碗水"与"坟上一堆钱"。
有人生前不孝,死后铺张,显摆招摇,装模作样,甚至卖国投敌,认贼作父,却在清明节要寻根祭祖,光耀门庭。
还有人本来在外生活艰辛,却还要大费周章,拖儿带女,租车返乡,上供摆谱儿。
于是乎,又多了几出人间悲剧,不知来年清明何人祭你。
又是几起整车人为上坟而命丧黄泉,酿成惨剧的事儿,怎么每年都会发生呢。至于烧纸钱而引发火灾的案例也不胜枚举。
国家历来提倡文明祭祀,绿色缅怀,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只要初心在,祖宗足慰矣。哪一个前辈不希望后人平安康乐,哪一个家庭不希望自己光宗耀祖。可连起码的生命安全都如此漠视,遑论其他。
明知林近草密风大,仍要烧纸焚香污染。何孝之有,何德之存,何情之念,何心之居!
所以明理知法,守信修德,体己利人,保家卫国才是正道。
试想,人人在清明时节重拾老祖宗踏青的雅俗,个个把家庭成员培养成优秀的公民,健康自己,幸福他人,珍惜生态,爱护环境,传承文明,创新习俗,遵循祖训,培养英才,建设国家,振兴中华!这多时尚,多风光,多优雅,多气派!
惟如此,移风易俗方得始终,惟如此,环保理念方可落实,惟如此,追根念祖方有意义,惟如此,家国情怀方能升华!
愿我巍巍中华永远繁荣昌盛!
祝我朗朗乾坤永远风清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