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明天就是清明节——感恩、纪念先人的传统节日。2021年4月3日晚上21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广播节目,播出了对广东作家张楚藩的访谈和他的散文《心祭》、诗歌《父亲》。听完听众很受感动!热心人立即将作品推荐给编者,现特推出以飨读者。
心 祭(散文)
张楚藩
农历九月初一,父亲的忌日。
父亲是1975年在遥远的侨居地不幸逝世的,身边没有至亲骨肉。丧事由父亲供职公司的老板操办。东家的挽联上写着:“事我逾卅年童稚相依真情在,怜君才六秩慈亲闻耗最难堪。”
接到噩耗后的一个秋夜,月色凄清,芦花如雪。邻居的一位长者带着我到韩江边,点起一炷清香。我对着波光粼粼的江水喊着:“父亲,您回来吧!”
父亲去世前一年,在家务农的叔父,因积劳成疾壮年早逝。现在,父亲又孤身一人客死他乡。连遭丧子之痛,我那慈爱的祖母不久也撒手人寰。
那是个不堪回首的岁月,作为长房长孙,我更是肝肠寸断,欲哭无泪。
父亲生于贫寒农家,十三岁失怙。作为长子,为了家计,父亲十四岁就远度重洋到一个遥远的岛国谋生,直到二十四岁回乡娶亲时才在家住上几年。姐姐呀呀学语时,父亲又收拾行囊前往那遥远的岛国,自此一去未还。

张楚藩父亲旧照
我三岁过继给父亲当儿子,父子从未谋面。但从父亲一封封家书中,我读到了他刻苦朴厚、勤勉敬业、爱国爱家的美德;从我家珍藏着的父亲的老照片中,我俨然看到他的音容笑貌。
听长辈们说,父亲那次回乡时,荒年暴月,家计维艰。为了养家活口,父亲当起挑夫,到澄海隆都为村里的一家商号挑鼎。在海外当店员的父亲,因长年骑自行车成了罗圈腿。迈着罗圈腿的父亲,挑着一百多斤重的货担彳亍前行,常常被同行的挑夫拉了个老远。近二十里的路程,人家好几次歇脚等待他。可每次父亲终于赶上来时,来不及喘一喘气,又得跟人家匆匆上路了。
长辈们谈及此事,常常伴随着一番感慨唏嘘。而父亲那挑着重担彳亍前行的身影,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子里。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论遇到多少艰辛,都要勇于直面人生,负重前行!
正是父亲的这种无言的教诲,伴着我走过坎坷人生路。
我是“老三届”,1968年作为知青回乡务农时,心里好些失落。记得十五岁考进广东金山高级中学时,在村里引起小小的轰动。父亲也巴望我学有所成,为这个世代农家争光。如今“大学梦”破灭了,我回家当农民,父亲会怎么想呢?
叔父去信把我回乡务农的消息告知父亲,没想到父亲不但来信嘱我坦然面对,还寄来专款给我添置农具。于是,在那段蹉跎岁月中,先当农民后又当上民办教师的我,学习父亲遇境而当的气概,戏称“三耕寒士”,默默地在“农耕”(种田)、“舌耕”(教书)和“笔耕”(写作)中,涂抹生命的亮色。
1972年,我有幸被推荐参加大学工农兵学员的选拔,文化考核很轻松地过关了,村里的干部又告诉我,政治审查关也通过了,上面已经确定我到广州某学院的物理系就读。父亲知道我就要上大学,特地寄钱给我买了块“上海牌”手表。谁知就在开学前,上面突然通知我到潮州进行身体复检。复检的结果,我因心脏2级杂音,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当时带我去体检的那位大学青年教师,文化考核时老站在我身后看我答卷,现在看到复检结果,连叹可惜,一面又婉言宽慰我。我强忍泪水,颓然倒在医院的草坪上久久没有起来。望着蓝天中飘逝的白云,我想到了父亲,似乎听到了他闻讯后那声沉重的叹息。然而,父亲在事后的来信中,却没有半点“恨铁不成钢”之意,只嘱我振作精神,切勿消极。父亲的教诲,促我在人世间又挺直了脊梁。
1984年,已转为公办教师的我,为了完成从“知识青年”到“知识分子”的“身分”转变(其时有人告诉我,只有大、中专毕业才算知识分子),报考了汕头教育学院。正当我满怀新的憧憬在学院脱产进修时,又一次命运的打击又重重地落在我的头上:1985年,妻子因风湿性心脏病住院动手术,并且预后不良。
我素好金凤花,那时正是金凤花开时节,望着病房窗外那血红的金凤花,我的心却在滴血:面对往后贫病交加的日子,我该怎么办?
在悲苦无助的心境中,我眼前又闪过了父亲负重前行的身影,一股阳刚之气慢慢在心中升腾。我告诉自己:在人生的“马拉松”中,无论前路有多艰辛,都得一步一步坚韧地走下去。
其时老母已年届古稀,我的两个儿子,大的才上小学二年级,小的刚上幼儿园,而家中还有责任田。周末自不必说,每个星期三下午我还得“逃学”回家务农。从30多里外的汕头骑着自行车赶回家,忙完农务已繁星满天。隔天一大早,挑水浇菜后,又骑上自行车赶回学院上早课。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的“耕读”,我作为中文班班长以令师友们惊赞的学业成绩在汕头教育学院毕业了。
接着,我又坚持边教书边种田边参加中山大学的本科自学考试,终以十几门令同窗称羡的单科成绩和一篇令导师和论文答辩组教授激赏的毕业论文——《语言结构的超常组合》,换取了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文凭,年过不惑圆了我儿时的大学梦。
我是一个平庸之辈。我能捱过一个个生活难关,离不开好多亲戚师友的帮扶,更离不开父亲的养育教诲。我知道我心中一直深藏着一种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对父亲负重前行身影的一种解读,是对多灾多难而又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固有秉赋的一种感悟。
父亲已逝去多年了,但我常深深怀念着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到报社工作以后,看到海外游子纷纷回国探亲,我就总想,倘若父亲健在,也会买棹回梓的。作为潮州日报政文部主任,我因工作关系经常编发反映海外侨胞赤子情故园梦的稿件。这时,脑中就常常浮现父亲那熟悉的面影。父亲啊,莫非儿子的笔端,也流泻着您的家国之思么?
九月初一,父亲的忌日。
父亲的坟茔,在遥远的异乡。
父亲啊,就让我以此文,作为儿子对您的一种心祭,一种追念吧!

父 亲 (张楚藩/诗)
父亲是什么?
父亲就是担当!
壁立千仞的雄峰
让太阳从左肩降落
让月亮从右肩升起
孤独
如风蚀的岩石
一抹绿苔
就是他的一抹浅笑
他的爱心
是一颗无花之果
甜入心田
却从不灿烂
他永远是一个
男子汉
纵使有泪
也是密云里
悲壮的冰雹
纵使倒下
也是一级
登高的台阶
(选自张楚藩诗集《五里亭》)

作者简介:
张楚藩,笔名阿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生于1949年,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青年时期就读于广东金山高级中学(现汕头金中)。潮州日报社原政文部主任,主任编辑(副高职称),潮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潮州市新闻学会原副秘书长。从事教育、新闻、文艺工作逾50年,先后发表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获得多个全国性和省级、地市级奖项。已出版诗集《五里亭》(现代出版社2015年出版)和散文集《心祭》(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