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文|学 第172期(总第566期)
习 惯
文 / 任晓伟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会有很多习惯表现出来。习惯分好的习惯,也分坏的习惯,习惯伴随着人们成长。好的习惯,可以促进人们成长,坏的习惯可以阻碍人们的成长。规则和制度可以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使其习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不良的习惯逐渐在不同环境下改变着,使之成为好的习惯,好习惯有利于集体和大家,也有利于自身成长。德国有个习惯,前面的人喜欢帮后面的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高,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了。据说盗墓一般两个人,比如打一个洞,其中一个人下去取珠宝玉器,另一个人上面用绳子系上来,但一开始,经常发生了拉绳人见财起异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最后形成行规习惯: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就再没有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如果这算是制度建设的鼻祖,那么不妨以此为启示。有两个孩子分西瓜,谁有拿刀分瓜权,都有可能给自己分大些,给对方分小些(除非是父母对子女)。于是规定:一个人有权分西瓜,另一个人有权先挑选,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在公园里、在林荫树下散步时经常会看到有人遛狗,有的人把狗狗拉下的粪便立即清理干净,这是好的习惯;也有人把狗狗拉下的粪便视而不见,这是不良习惯。环境是大家的,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好的卫生习惯理应受到人们赞扬,不良的卫生习惯理应受到人们鄙视,我们应当弘扬正能量的习俗,让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好风气。 我的读书习惯是受父一辈的影响造成的,父亲好读书,那个年代就订书报,我潜移默化受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使我受益终生。从80年代初我就订阅了《读者》《散文》《青年文摘》《辽宁青年》,文中的精美文章让我如获至宝,艾青、贾平凹、叶永烈、汪国真的文章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以后我又订阅了《演讲与口才》《特别关注》《民间故事》《散文选刊》,这些杂志丰富了我的大脑,给我以启迪,每当想起一个题目,都能找到合适的事例,运用自如。疫情期间,我静下心来读书,先后有20多篇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其中《绝对文学》发表21篇,承蒙总顾问、总编厚爱,我的文章也在写作中提高,平台发表的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虚心使人进步,见贤思齐。齐方老师、李进章老师的精美讲座,让我一名文学爱好者茅塞顿开,如同进入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对写作原则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写作、观察、学习,“四力”确实是写作根基,我开始是无意识创作,漫无边际,原则性不强,带有随意性,现在转为有意识写作,由实论虚,由小变大,力求深度,选材独特,彰显正能量。我先后有两篇文章《北镇庙前的诉说》《天壶》受到读者喜爱,产生不同凡响。5月6日发表于《绝对文学》上的《北镇庙前的诉说》被“今日头条”评为锦州地区十大热议之第九,引起15.38万人关注;《天壶》作为“都市头条”热点文章,有近12万人点击阅读。这与平台的学习指导点评分不开,感谢《绝对文学》让广大文学爱好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020年1月18日上午,钟南山院士接到国家卫健委医管局的电话:“武汉疫情紧急,请钟院士无论如何也要今天去武汉一趟。”当时,机票没有,高铁连无座票都没有,在上午十点的一个会议结束后,钟南山对助手说:“国家需要我们过去,我们就必须今天过去。”最终,84岁的钟南山挤上了下午五点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一坐定,他马上拿出文件研究,实在太累了,才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他在火车上的照片儿传到网上,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更对他充满敬意。他提醒国人最好不要去武汉,而他却选择逆行,就一句话:“国家需要我们过去。”“哪里需要哪里去,一切听从党召唤”,这就是拥有60多年党龄的钟院士几十年的工作习惯,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