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坟茔上的鸟窝
缪荣株
快到清明节,我又想起我们祖孙三代人去年回故乡为父母亲添坟时,女儿突然发现坟茔前一人多高的浓密的小冬青树上,有个用细长的软草编成的,鸭蛋大小的精致的小鸟窝。坟茔不大,树不高,小鸟儿不在近在咫尺的小树林里做窝,竟然在车来人往的大路旁,做了一个行人伸手可及的鸟窝。我奇怪,四处寻找小鸟儿时,只见它们站在小树林的小树枝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那对小鸟儿周身的羽毛黑得发亮,小得像隐形飞机,几乎不为人注意。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小的鸟儿,问邻居老人,他们也称奇。
我纳闷:如果这对小鸟儿是父母亲幻化成的,他们疼爱的儿孙们回来了,为何冰锅冷灶,没有显示出一丝一毫的热情?如果这对小鸟儿不是父母亲幻化成的,在这坟茔前一人多高的小冬青树上做窝,是不是又显得出奇?我百思不得其解。下午,我让家人先回去,我倒要看个究竟。傍晚前后,乡村是个安谧、神秘的世界。我等啊等,一直等到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悄悄地靠近小冬青树上的小鸟窝,期望看出点儿蛛丝马迹,令人失望,小鸟窝里的主人睡觉了,鸦雀无声。细细地想想,我知道了,我理解了:阴阳两隔,奈河桥两边是绝对不相通的,两边的人只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对鸟儿是父母亲幻化成的。他们不甘冥国的寂寞,要在这坟茔的树上营造一个窝,看着路边往来的行人,守望着家园,期望着儿孙们来祭扫这孤寂的墓地。
在老家这块我的衣胞地上,我们至少有五代人居住过,他们没有读过书,曾祖父以上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祖先们在老家的田间劳作,在这儿生儿育女。父母亲搬进姜堰以前,我们还在这儿的原址上翻建了两间瓦房,作为我们联系老家的纽带,守护家园的阵地 。
1993年10月,母亲因患癌症73岁病逝后葬到了故园。父亲将母亲的骨灰盒送入水泥棺材里的左面,父亲告诉我,上手(右边)是他的,他说的很从容。母亲走了不久,父亲对我说:“你母亲已经走远了。”人谁也照不到眼前的路。2003年6月11日6点11分,81岁的父亲离开故园时,还特别到母亲墓地上转了一圈,可是骑车离开墓地不到500米的地方,遭遇车祸后也陪伴在母亲的身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6年了,他也走远了。
在老家这儿,祖上留下的草屋,我和父亲翻建了两次。我在这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在这儿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在这儿和妻子喜结良缘。在这儿,有老屋在风雨中倒塌时全家人的惊叫,也有新屋落成时的欢笑;有妻子因为是农村户口对全家人的精神折磨,也有她转为国家干部后的喜悦;有为柴米油盐的忧愁,也有喜得儿女的开心。现在每当我走到老家,看见的是乡亲们丰满滋润的笑脸,而不是焦黄和愁苦;听见的是朗朗的笑声,而不是唉声叹气。老家变了。老家是一口看不见底的深井;老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老家是一首唱不尽的歌;老家永远是一张挣不脱的网……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了,物化的东西只剩下父母的坟茔和他们守望的两间小屋。但是老家无形的东西让我魂牵梦绕。
父母亲,儿子和你们在老家共同经历过许多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故事,每当想起,思绪万千,甚至在梦里也忘不了这过去的一切。儿子还要再唠叨一句,这坟茔上的一对鸟儿是你们,还是你们派来的信使?你们是不是要看看,你们走后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原载《人民作家》《泰州晚报》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2月27日已发16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