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北镇●任晓伟)又见“乌米”亲原创 绝对文学 绝对文学 2020-07-23
绝|对|文|学 第168期(总第562期)

又见“乌米”亲
文 / 任晓伟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儿里,我突然看见有同事晒出“乌米”照片儿,顿时感到很兴奋,这是很少见的东西,我忙问他“你在哪儿弄的?”他说:“在早市上买的,五元钱五根。”这勾起了我30多年前对“乌米”的记忆。
“乌米”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东西,只有50多岁的人才有生活体验。它是生长在作物顶部的一种真菌,外部被绿色植物皮儿包裹,中间有层薄薄的白膜儿,最里面为黑色,可食用,味道不是很鲜美,但抗饿,营养价值高,一般七八月份高粱刚渐冒穗打苞时就可以吃了,它一般生长在高粱、玉米、黍子上。老百姓经常食用的是高粱“乌米”。但七月份这时忽然出现这么多高粱“乌米”,一定是专门种植的,也很可能就是扣大棚种的“乌米”。
在30多年前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农民们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大地里干活儿,使用最传统的工具劳动,当饥饿难耐之时,人们就会钻入一片高粱地去寻找“乌米”吃,或者孩子放学时饿了到地里打“乌米”吃。一般一亩地能找到8到10根“乌米”。一咬“乌米”感觉很柔软,像吃水果儿,没啥特殊味道,满嘴吃的黑乎乎的。不像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这么好,市面有各种水果出售,人们想吃啥有啥,也不像过去人们那么艰苦,劳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也见证了祖国农村的发展变化过程。

那时,每户人家种地时用犁杖踏垄,前扶后推两个人才能完成,播种子时一人刨坑,一人点种子,最后浇水,一干活就要半天。再后来种地逐渐实现了半机械化,到现在全部实行机械化播种和收割,省时省力省成本,除草都有除草剂,人工除草成为历史。这就是科技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大部分农民摆脱了贫困,在奔小康的路上行走。1998年农村电网和城里电网电费同价,2004年以往农民种葡萄和水果都要交的特产税得到免除,2006年农业税取消,现在农民种地每亩都有100多元补贴,种子和化肥还有优惠,党的农村政策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现在往农村迁户口冻结,往城里买房子可迁户口。现在走在农村的乡村路上,人们感觉面貌一新,到处都是新变化。乡村道路铺上了油柏路,村村有广场,有太阳能路灯,大部分人家用上了太阳能热水,也用上了液化气、土暖气;农村的“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实施,集体经济得到飞跃式发展,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的厕所革命的逐步实施,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农民也开始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现在“乌米”很少见了,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老式高粱品种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式品种高粱上不长“乌米”了,“乌米”成了稀罕物和一个时代的记忆。生活条件好了,越是少有的东西,人们越是研究它的价值。据有人研究说“乌米”味甘,性平,归肝经,有调经止血功效,矿物质钾、铁、硒、维生素A、B1、B2、B6、C含量较高,是理想的天然保健品,还有抗癌、健脾和胃、清热解毒、利湿,对于食欲不振和泌尿系统感染有辅助调节作用。于是,有人专门种植“乌米”供需要的人享用,“乌米”被加上花椒、大料、香叶、葱姜蒜、食盐煮吃,还有些饭店加工成名菜,如:北镇大朝阳山城酒店特制“乌米扣肉”名菜,成为游客品尝的一道美味菜,供不应求。不成想当年艰苦年代一根名不经传的很普通“乌米”,现在成为百姓口中的一道美味,确实令人欣慰。
“ 乌米”让人品尝起过去难忘的艰苦生活的苦涩,又让人品味着今天幸福生活的甜蜜,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农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喜悦。看到“乌米”,我倍感亲切,由衷地为伟大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