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
先 说 几 句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或许一场疾病就花掉你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乃至花光你一生的积蓄,变得贫穷潦倒,更甚者送上身家性命。因此,自古以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就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们的祖先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进行了深入地不懈地摸索、探讨和研究,编著了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伟大的医学论著,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祖国传统医学。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出于爱好和兴趣以及健康的需要,长期坚持收看北京卫视“养生堂”多名著名专家的健康讲座,收听“徐振邦博医堂绿色健康养生论坛”,“济南杏林中医院孙鲁民教授健康讲座,孟宪忠“孟氏拔罐讲座”等节目,并坚持记笔记,几年下来也积攒了几大本。
为供自己、家人和关注健康养生的亲戚、同学、朋友阅读方便,笔者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便形成了一个小资料《健康笔记》。当读者读到这些资料,并对疾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所了解,对防病治病、寻医问药有所帮助,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有所裨益,则吾愿足矣!----仅此而已。
需要说明,文中选录了专家提供的一些验方、成方、代茶饮之类的方子,这些方子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应该有积极作用。如果想应用这些方子,根据祖国传统医学“一人一方”、“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慎重、安全起见,应先咨询有关专业医师然后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还需特别强调,资料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名老中医刘传奎大夫的热情关注和精心指导,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穆希超
一、健康养生格言、谚语、小知识
(一)格言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年轻不保健,年老泡医院。
●有病早治,没病早养(防)。
●有钱站着花,不要躺着花(进医院)。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是一,其他是零,失去健康一切等于零。
●少不食壮火,老不泄残精。
●富不住大屋,穷不行远路。
●真正的“医生”是自己,真正的“医院”是厨房。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生病是犯错,治病是改错。
●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年轻不连累生你的人,年老不拖累你生的人。
●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天上不会掉馅饼。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防病于未然,治病于精微。
●一场雨知道了伞的重要,一场病知道了健康的重要;下雨的时候伞不好借,生病的时候钱不好借;趁雨小找个地方避雨,趁没病注意搞好养生保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人生列车都是单程票。
●水不动是死水,人不动是废人,钱不动是废纸。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病!
(二)俗语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环境创造人,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
●品行和德行决定人的寿命。
●体质决定病种,病种决定命运。
●“感谢贫穷,感谢得病”。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天人合一”:天有春、夏、(长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土。人有心、肝、脾、肺、肾,人的生命规律应合乎天地之道,方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懒惰是一种病态。
●“人得百病,根在五藏(注:藏,指系统;脏,指器官,下同)”。
●养生“四少”:口中言少,腹中食少,心中事少,自然睡少。
●老年人养生心态:半聋半哑半糊涂,半醉半醒半神仙。
●养生七诀:
①少言语,养内气;
②戒色欲,养精气。
③薄滋味,养血气。
④咽唾液,养肾气。
⑤美饮食,养胃气。
⑥莫嗔怒,养肝气。
⑦少思虑,养心气。
●健康养生“九是”:
①笑是营养素。
②话疗是特效药。
③朋友是不老丹。
④宽容是调节器。
⑤奉献是收利息。
⑥淡泊是免疫剂。
⑦知足是开心果。
⑧随遇而安是大智慧。
⑨仁慈善良是福分。
●人的形象: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人要想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把生命交给南山,就会寿比南山;把胸怀交给大海,就会福如东海。
●伤筋动骨一百天。
●筋长一寸,多活十年。
●春捂秋冻。
●食不言,睡不语。
●男怕穿靴(脚浮肿),女怕带帽(脸浮肿)。
●拔罐拔实(邪)不拔虚(症)。
●针无补法,以通为补。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撑痢疾,饿伤寒。
● 忧伤足以致命。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头不怕冷,足不嫌暖。
●肾无实症,肝无虚症。
●扶正祛邪,体质好者可先祛邪后扶正。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粗茶淡饭能养人,粗布衣衫能遮寒。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遭殃。
●仕宦芳规清、慎、勤,饮食要诀缓、暖、软。
●万金良药,不如无疾。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类风湿因子在情绪出问题的时候生于肝。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有力长(头)发,无力长(指)甲。
●“五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愁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損伤神,风雨寒暑伤形,过于恐惧伤志”。
(三) 小知识
●钟南山养生经: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心态平衡。
●赵朴初《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活命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已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邵逸夫(102岁)的长寿秘诀:勤奋工作,睡眠充足,练功补气,合理饮食,日含人参(一片),笑口常开。
●胡大一(专家)健康百岁“三字经”:管住嘴、迈开腿。零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不过累。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乾隆养生“十常四勿”。
十常: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搓、发常梳、足常磨、腹常旋、肛常提。
四勿: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老年养生“四老”:老窝、老伴、老底、老友。
●老年养生“四点”:胖一点、懒一点、傻一点、血压高一点。
●老年人重“三养”:
六十岁养心,不生气、少管事;
七十岁养脾,少吃饭,六七成饱,甚至一天两顿饭。
八十岁养肺,早睡觉、少说话。
●老年人以下10个动作最好不做,要做需格外谨慎,:
①爬楼梯。 ②快速转头。
③弯腰够脚面。 ④“金鸡独立”穿裤子。
⑤仰卧起坐。 ⑥躯干扭转。
⑦猛起床。 ⑧弯腰取重物。
⑨倒着走路。 ⑩排便太用力。
●扁鹊“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见《史记》“扁鹊传”)。
●孙思邈“四少”:口中言少,腹中食少,心中事少,自然睡少。
●中医问诊“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具当辨,
九问久病十问因,再将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癍疹全占验。
●中医看病的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阴阳辩证是总纲,故有“中医看病不分阴阳伸手便错”的说法。
●中医看病的“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看病讲究“感觉第一,指标第二”。如果感觉挺好,问题不大,若指标出现问题或者指标正常感觉出了问题,也要引起注意。
●西医诊病看重检查指标。
●诊病意义大于治疗意义。
●人体“三大”中枢:
脑干:生命中枢;
小脑:平衡中枢;
大脑:思维中枢。
●人体“三大”基础物质:
蛋白,基本物质;
糖,使用物质;
脂肪,能量仓库。
●人生之“四季”:
▲30岁以前,人生之春;
▲30-60岁,人生之夏;
▲60-90岁,人生之秋;
▲90--120岁,人生之冬。
●中医之补:
平补:不温不火进补,提高身体素质者。
清补:适于体虚内热者。
温补:适于体虚寒凉者。
调补:脾胃弱,先调脾胃后补。
竣补:气血大亏者适用,注意虚不受补。
●人有情绪是本能,控制情绪是本领。情绪影响健康,如消化,故有“愁肠百结”的说法。
●长寿因素比重:生活习惯60%,生活环境16%,心态16%,遗传8%(一家之言,有专家说占20%)。
●健康态:能吃能喝能走路,骨壮筋柔经络畅,心态平衡皆平衡。
健康要“三通”:肠胃通,无便秘便溏;血管通,血管不硬化、无斑块、血脂不稠;气道通,无气滞血淤。
●“男左女右”释义:左阳右阴。左主阳,右主阴;左主升,右主降。身体左边出问题,考虑阳气的因素,右边出了问题,考虑阴血的因素。
●寿命的理论计算:人的寿命可活到120岁(天寿)--180岁(地寿)。
平均年龄:国家每年都公布。
寿命的减分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减15岁,吸烟减10岁,慢性病可减若干岁。
寿命的加分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如25岁开始,每周锻炼120分钟,在当时平均年龄的基础上加5分;不吸烟喝酒,不得慢性病,可加若干分等。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人的衰老(退行性病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衰老表现在两个“本”上:即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的功能衰退。因此,退行性疾病只能缓解不会根治,不要指望医生会给你治好,大言不惭说能治好的是想赚你的钱。
●九种病没有大碍,初期不必紧张,更无需过度治疗。但需注意观察变化,避免发生恶化的情况。
①甲状腺结节;
②宫颈糜烂;
③子宫肌瘤;
④肝脏钙化灶;
⑤乳腺增生;
⑥盆腔积液(小于3 ml不用治);
⑦骨刺;
⑧单纯性肝囊肿(小于5cm暂时不用管);
⑨心脏早搏。
●五处肌力大小看健康;握力、咬力、胸力、腿力、尿力。
●息肉主要与环境有关,癌症主要与情绪有关(如长期压抑情绪、生气会促基因突变)。
●发病和去病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生病两大基本原因:
▲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的客观存在。
▲内因:元气不足,阴阳失衡,五藏失调,免疫力下降,给六邪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四季与六邪(外邪与内邪)。
▲春季多外风邪,风为六邪之首。
外风:无孔不入,多侵于上(头项)。风不单行,多夹杂寒湿热等入侵人体器官,如感冒、关节炎等。风邪的特点是、疼无定处。祛风的同时还要驱其他邪气。
内风:肝风内动,抽筋抖动。
春天慢性病容易犯病,叫“柳树发芽,狗咬猫抓”。
▲夏季多热邪(毒):夏天多熱(外邪),风、热一块入侵,易得风热感冒,则发热、黄涕、便秘、小便赤黄、口干口渴舌燥、眼疼、红肿等。
内热则易中暑。
▲长夏多湿邪:祛湿需温阳,温阳肿自消。
外湿,自然湿气。多沉于下焦,伤于腿脚,浮肿、涨疼,如寒腿、脚气等疾。风挟湿一块入侵,则患风湿骨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肌肉疼痛等。
内湿,脾不化湿,四季皆可有,吃凉饮、消化不好或熬夜所致。多致虚胖、头发多油、睡觉流口水、小腹肥胖等。
▲秋季多燥邪:嗓子疼,皮肤干。
▲冬季多寒邪:寒随风入,易得风寒感冒,流清涕。局部受风寒的特点是局部疼痛。
●慢性病形成的基本因素:生活压力大,经常失眠,不自信,不与人沟通,做事太认真,卫生太苛刻,情绪压抑等。
●疾病发展的三个层次:一在表层肌肤,二在五藏腠理,三在元气亏虚。
●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前者是某器官的功能作用出了问题,仪器一般查不出来,较轻;后者是脏器的结构受到了损伤,仪器能查出来,较重。如自行车的链条,缺油了是功能性的,断了则是器质性的。
●最没有副作用的是适量、适当的运动。
●年老多虚火,淤阻所致,所以宜补不宜泄,需滋阴通络。
●冬病夏治:夏天利用天时治疗冬天重、夏天轻的疾病,如风湿骨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如疾病连续三年不复发,可看做基本治愈。
●上火下寒,中焦不通。
●通三焦,升清降浊,五藏协调,身体康健。
上焦:醒脑三式:干梳头、搓脖子、干搓脸(刮目、拽耳、按迎香推鼻侧开肺窍等)。
中焦:撞督脉、推任脉(正推、斜推、悬抚腹部),疏通中焦,引火下行。
方一:甘草泻火汤: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黄连5克,大枣12枚,加水2L,煮,剩1.2L,去渣,再煎,剩0.6L,分3次服/天。
方二:红花、盐水泡脚,热盐敷命门。
方三:服交泰丸。
下焦:木盆泡脚,根据身体需要分别加佐料红花、艾叶、生姜、花椒、盐等。
●治病无可愈,“肝疏”者也(李东垣语)。
●养肠胃五原则:素为主,八成饱,不刺激,勤运动,不忧愁。
●动养阳,静养阴。
●养心血可以调心神、稳情致。
●冬天补一补,春天打老虎。
●胆气一降,浑身轻松。
●冬季养生先驱寒、避寒、御寒,冷水洗脸、擦身或冷水淋浴、洗澡等,提高御寒能力。
●思则气结(结节、结核、肿瘤),忧则气散,悲则气消(小哭、小闹、发小火疏肝理气),恐则气下(中气下陷)。
●虚不受补: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不宜补得太急,补急了补不进去。应先调脾胃,然后再缓补。
●左肝右肺:左青龙(升清),右白虎(降浊)。
●注意几种常用药的副作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安眠药,麻醉神经;减肥药,破坏身体正常代谢机能;通便药,伤阳,易得黑肠病。
●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君药,起主要作用;臣药,辅助作用;佐药,去药的副作用;使药,起沟通作用。
●人卧血归肝,站立血则分配到五藏。
●气虚不固表。晨醒出汗,黄芪20-30克,煮水饮。
●升清降浊:脾不升清,打嗝,胃不降浊,腹胀;肝随脾升(清),胆随胃降(浊)。
●小病不伤肾,伤肾无小病。五藏之伤(衰竭),最后都会伤及肾,先是上眼皮浮肿,后是肢体浮肿到全身浮肿。
●年轻人多为实症,老年人多为虚症。
●气滞则血淤,血淤则化(生)火。血淤则风生,血行风自灭。
●气滞血瘀,重点影响心和胃。
●手指长时间麻或一直麻,要警惕脑梗!
●心脑血管病的男女比例是4:1。
●所谓“过敏”是免疫力的防御功能出了问题,主要是肺、肾虚寒,阳气不足。
●督脉淤阻,夜里浑身发热。
●扶正祛邪:虚症,先扶正固本再祛邪;实症,先祛邪再扶正固本。
●血管疾病一定与高血压有关,最重要的是粥样动脉硬化,根子是高血脂和高血糖。
●ED(性冷淡):除了其他因素,是身体素质下降的先兆,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信号。
●颈椎、腰椎、胸椎出毛病,如腰椎突出、膨出、滑脱、椎管狭窄等会引起呼吸、消化、过敏等内科系列疾病,而查内科却查不出来。如:颈椎静脉回流不畅会引起肝炎、眼睛红肿、眼屎多等与肝有关的疾病等。
●四肢的强壮与五藏的强壮不成正比。所以锻炼可强壮四肢、肌肉、骨骼等,但注意不要伤了五藏。
●四肢发达肌肉多,发生心脏病的几率低。
●椎间盘毛病的患者中,医生应该建议做手术的只占5%。
●动脉狭窄者60%有冠心病。
●70%的疾病与情绪心态有关(一家之言)。
●心脑血管专家提醒:输液冲血管防中风的疗法不科学,有时会适得其反,冲下血斑堵塞血管反而会造成中风。
●心态对中风的康复起决定作用。
●低热比高热更可怕,长期低热多是消耗性疾病(如癌症、结核、血液病、慢性病等),要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老年人一旦脱发或头发变白,再恢复原貌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心脑血管病后遗症必有淤症,活血化瘀是第一要务。
●血管粥样硬化逆转的可能性极小。
●颈椎枕环束关节(颈椎与颅骨结合部位)疼痛,服药无效。
●外国专家提醒:肥胖病患者得心脏病比体重正常者要早5--8年。
●汗毛脱落和指甲增厚说明供血不好。
●服药注意的原则(或遵医嘱):
▲饭前:对脾胃无刺激的药,中药,助消化药,通便药,排酸药,降压降糖药等。
饭后;对脾胃有刺激的药物,止痛药,滋阴的药等。
▲吃药不能用果汁送服。
▲同时服药不能超过5种,否则风险倍比增加。
▲中、西药要隔开2小时服用。
▲冲服颗粒剂药宜用温水。
●锻炼的原则:不拘形式,而贵在坚持。晨练需伴阳光。锻炼不宜刻板,不当任务,不要太累,微微出汗为佳(夏天除外)。
●体力活动不能替代体育锻炼。体力劳动是被动的,体育锻炼是主动的,两者意念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只要能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保健品与药物:
▲保健品着重于养生防病,应该在无病或身体亚健康的时候服用;如果已经生病,要赶紧看医生,再吃保健品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保健品也不可乱用,应该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咨询专业医师后选用。
▲药物着重于治病,应该在生病的时候遵医嘱服用,切不可自行换药、停药。
●几种健身法:可根据个体情况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坚持之。
▲干梳头:每天做200-300次,可疏通脑络,促进脑供血,提神健脑,有效预防各种脑部疾病。
▲干搓脸:以手代梳、从前向后每天200-300下,促进脸部血液循环,保健五藏,还能有效减少皱纹的产生和发展。
▲排毒拍“三窝”:腋窝,肘窝,膝盖窝,拍的发红为度,长拍排毒散结。
▲通督脉:撞大树200--300下(力量适度),疏通经络,强腰壮骨,助阳。
▲通任脉:每天推肚子200--300下,疏通经络,活血滋阴,促进肠胃蠕动,助消化。
▲健步走:昂首挺胸,甩开臂膀,每天走4000-7000步为宜,走到心率100--120次/分、身体微微出汗最佳,过则无益。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增加。
▲运动可使肺癌降低68%,直肠癌降低30%。
▲站桩:时间可由短到长,强筋壮骨,调达气机,减轻浮肿,治上火下寒。
▲跪坐:调达气血、增强脑供血、治疗小脑萎缩、中风等,好处多多。
▲爬行:像猴子一样四肢着地爬行。特别适宜骨病患者康复。
▲打太极:调血理气,锻炼全身筋骨。
▲“龟息”疗法:深吸慢呼,一次做200-300下。调达气机,增强肺功能,有利于康复肺病、肺心病,心藏供血不足等,需坚持经常做。
▲耳朵保健:键肾。拽、拉、搓耳朵,搓热为适度。
▲鸣天鼓。有利于耳鸣和脑鸣的康复。
▲眼睛保健操:清肝明目,保护视力等。
▲迎香穴按摩:疏风散热,润肺开窍,有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功效。
▲搓脖子:预防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提高脑供血能力。
▲空蹬自行车:取仰卧状进行,锻炼腿腰的肌肉筋骨,一次做10-15分钟。
▲“三动”,动手、脚、脑,防老年痴呆。
▲一分钟缓解颈胸腰椎疼痛的按摩方法:
颈椎:顺手背食指与中指骨缝,从指间向上推,到自然凹陷处,按一分钟;
胸椎:顺手背中指与无名指骨缝,从指间向上推,到自然凹陷处,按一分钟;
腰椎:顺手背无名指与小指骨缝,从指间向上推,到自然凹陷处,按一分钟。
▲肌肉是锻炼出来的!一天不动,成人减1-3%;3-5周不动减半;躺7周,骨头减40-60%。锻炼的关键是选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并持之以恒。
炼膝盖,壮四头肌:绷腿,顶腿各100下。微蹲,腿前倾15-30°,从3分钟坚持到5分钟。
炼大腿,壮臀部肌肉,下蹲,腿夹球。
炼筋,拉门框(斜拉、侧拉)。
炼手臂,牵拉皮筋绳,以未有疼痛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