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三次祭英烈
胥全迎
1962年至1967年,是我在淮阴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上学的少年时代。在成长的路上,学习过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这些英雄的光辉形象,至今依然在我的脑海中闪耀着光芒!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个崇敬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学当英雄的时代。
祭扫朱慕萍烈士墓
城南公园里的北边,有一座朱慕萍烈士墓(与我后来曾经工作的公园百货公司一墙之隔)。1963年,学校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前往谒陵。当时,老师和同学都将这种谒陵祭祀行为称为“扫墓”。我们怀着沉痛与敬仰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一人多高的圆形顶的水泥墓前,有一竖碑,上写“朱慕萍烈士之墓”。我们小学生原本对乡郊野外的一座座坟头,是畏惧的,敬而远之或者是躲之不及。但是,我们绕墓一周,行少先队礼并敬献花篮等,此时心里一点也不害怕。
听了老师的简要介绍,对朱慕萍烈士更是产生了敬仰之情。此次扫墓时的那种肃穆庄重的气氛,迄今时常浮现在眼前。
后来查询有关资料,进一步得知朱慕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70团团长,1949年3月奉命率部攻打西梁山,西梁山战役打响了“渡江战役第一枪”,1500勇士战死沙场,朱慕萍也因此献出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
拜谒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1964年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学生赴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扫墓,各个班级选定3-5名代表。出于对英雄强烈的崇敬心,促使我们几个没有被选中的同学,约好第二天早上五点出发,步行去刘老庄。
当第二天早上八点左右,我们走在小营西边的公路上时,被在汽车上的班级老师发现,将我们拉上了车。我们的举动,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们,反而感动了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坐北朝南的拱形大门楼上,横书大字“八十二烈士陵园”,门两旁镌刻着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挽联:“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位勇士,在淮阴刘老庄战斗中,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全部壮烈牺牲。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接受检阅,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一面英雄连队的旗帜。
瞻仰淮海战役纪念塔
1965年底至1966年的寒假期间,父亲带我去徐州曕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与纪念馆。纪念塔于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兴建,1965年10月1日落成。纪念塔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38.15米,直插云霄。面向朝阳,巍然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庄严肃穆。大理石花冈岩砌体结构更显壮观。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恢弘的纪念碑。同时参观了纪念馆,见到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前委五书记的雕像。
这一次的瞻仰,加深了对他们形象的印象。特别令我难忘的是,在此看到了解放军缴获的国民党部队的坦克、大炮、重机枪、轻机枪、美式卡宾枪、左轮手枪、美式钢盔、手雷等武器实物,我如同进了武器大世界,兴奋的不得了。与我几十年后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所看到的武器,也差不了多少呀。在回来不久,淮海战役纪念碑和纪念馆封闭,不再对外开放。所幸的是,我是当年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初展原样的幸运者。
少年时接受的教育,使我对英烈的崇敬,对新中国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感慨,对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已深植于我们的心灵。真可谓:少时祭英烈,一生举红旗。
2021年4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