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遗失在清明里的东西方文化习俗
作者 诵读:李季君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和民间习俗。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所在地域的历史,地理,文化诸多元素都比较熟悉,对此也很少有留意,对平常生活中隐含的民俗成分,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当世俗生活逐步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的风俗习惯,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规则,反过来又成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
还有许多习俗,以其不为人知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血脉,并且固守着自己的遗传方式,世代延续身心相传。从这个意义上,民俗是保存地域文化的容器,是地域文化肥沃的土壤。

在中国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许多古人还在自己父母的坟前搭棚筑屋,守墓三年,追念父母养育恩情和自己对父母的不孝之处,以思悔过,称“丁忧”。持丧三年故称“丁忧三年”。

而每年的清明祭祖,缅怀离世的亲朋好友,对逝者的祭奠。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习俗。

在西方人的眼里,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给生命新的话语,一种永恒的延续,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天堂快活而安详,地狱却要油炸火烧,斧锯刀砍,在18层地狱里受尽阎王和小鬼的百般折磨。

因此,西方的葬礼没有落殇,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王小鬼牛头马面。每个人有一个小小的石棺,使逝去的人可以安放骨灰,把死者的名字刻在青色的墙上,让亲人们触摸。
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有“人骨教堂”,人们都以死去能将自己的白骨放入教堂而感到骄傲和幸福。

2017年的寒冬儿子带我去欧洲参观了捷克共和国(塞德莱茨教堂),那是捷克的一座“人骨教堂”,位于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小镇上,建于14世纪,其外表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装饰却全都是用人的各个部位的骨头做成的,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

西方的人认为,亲人的骨头安放在教堂里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是上帝带着他们死后去极乐世界的地方。
16世纪时有教士开始把骸骨搬进教堂,并堆成金字塔状,由于骸骨实在太多,后来有人索性把骨头充当装饰素材,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诞生。教堂里的天花板、墙壁上尽是人骨串成的装饰品。据统计,这些饰品大约用掉了一万多具尸骨。
这座教堂四周的风景特别漂亮,每时每刻都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绿植扎根于沃土,在阳光下欣欣向荣。不由使我想起了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看过了这些不得不佩服外国人对待死亡的豁达和从容,我们认为恐怖的事情,他们反而觉得很真实美好,也算是对待生命轮回的一种泰然吧。这座教堂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了,时间将痛苦变淡,珍惜当下最重要。

在这个清明节里,我也步入了老年。从一个年轻秀美的女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人生,到有一天在那张床上,老头和老太太从一头相拥而眠,到两头沉沉睡去,徒留体温。那种凡俗的一生,咳嗽声,争吵声和哭闹声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是面对死亡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降临的两位耄耋老人。那些来自人间的所有的声音都远去了,唯有风吹落叶声像时光慢放的回响……。在清明节里,愿一切离去的人,灵魂有所安放!
愿活着的人,生活更加美好健康!

作者、主播介绍

李季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诗词研究会会员,市志愿者朗诵委员会主任。汉中市《为老公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投稿请扫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