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平(媒体人、作家)
春风拂面,花繁似锦,最美人间四月天。
2021年4月2日上午,“春暖花开,茉莉六合”首届中国(六合)金陵国卉牡丹节,在竹镇千亩牡丹园绚丽的花海中开园。老领导吕振林、吕先景、许慧玲、戴宗宝等欣然剪彩。省市文化艺术界杨企鹏、杨企远、屠国啸、何莉、王宁,企业界江宝全、徐忠海以及竹镇镇李舜、张有恒、刘孝惠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金陵国卉书画院分别揭牌,云锦牡丹旗袍融合仪式同时举行。




金陵国卉牡丹节开园现场。
牡丹,雍容华贵,美艳绝尘,被誉为花中之王,并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金陵国卉牡丹园位于六合西部,宁淮、宁蚌两大交通主干线之一的“西部干线”以北路旁。
“园主”张文献祖籍是安徽亳州人,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南京,辛苦创业后在宁定居,这一待就是半辈子。后来,他抓住祖国乡村振兴的好机遇,扎根六合,扎根竹镇镇,以以牡丹花为媒,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


金陵国卉牡丹节开园剪彩、揭牌等现场。
老领导吕振林向开园活动题赠书法作品《春和景明》;画家杨苏向开园活动赠送画作《花开富贵》。
2015年,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方兴未艾,张文献注册成立南京捷利牡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竹镇镇大泉村投资创建千亩牡丹园。每年三四月间,清风徐来,牡丹花开,一片片花瓣晶莹剔透,分外娇嫩。
开园活动的大舞台就设置在牡丹园中。在牡丹旗袍秀开场后,牡丹节组委会主任、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戴中礼首先致辞,他说:“牡丹节是一个充分体现以花为媒,以文化为精髓,以产业发展为目的的乡村振兴大融合。在省市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牡丹园经过近6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座花的海洋,年年游人如织。今届花展,除了牡丹,园内樱花、海棠、芍药花、玫瑰等也竞相开放。我们要汇集各方力量,把牡丹节打造成一个花卉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的新亮点。”
出席活动的嘉宾留影。
省中科院中山植物研究所汤诗杰研究员在发言中深有感触地说:“自2015年,中山植物研究所与捷利牡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主线,完善牡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牡丹产业化。开展了油用牡丹的资源收集、种苗繁育等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先后获得并完成多项省级科研项目。”
捷利牡丹运营总监张瑛就牡丹园形成的绿色产业链,即牡丹根可以入药、籽可榨油、花可制茶等一系列牡丹衍生产品作了推介;茉莉六合公用品牌运营总监朱家栋,就茉莉六合品牌的延伸,创新农旅融合新思路,助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了介绍。

美女花海中打卡。
南京捷利牡丹公司在大力发展牡丹林下经济的模式下,积极对接科研院校。开园之日,捷利牡丹园正式成为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姜姜副院长向捷利牡丹公司张文献授牌。
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企鹏、省美术馆原常务副馆长杨企远共同为金陵国卉牡丹书画院揭牌。


金陵国卉牡丹园里的牡丹,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锦,与古典旗袍的融合,也成为牡丹节开园的亮点。云旗汇的佳丽优雅的表演,与盛开的各色牡丹相映生辉。
千百年来,牡丹不但以其天姿国色,为天下花圃争辉,还在无数艺术佳品中,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卓越风采。今届牡丹展,一款款红旗轿车也出现在花海中,成为赏花人的打卡地。牡丹籽油等各种农副产品也设有直销专柜,特色健康小吃摆摊设点,让游客赏花中可以带货、品尝美食。
由南京市企业家摄影协会承办的首届金陵国卉牡丹节摄影大赛同日启动。大赛旨在反映金陵国卉牡丹园花卉景观的人文、自然风光;反映牡丹园建设者、维护者和志愿者为创建牡丹园、兴办牡丹节所做的贡献及良好的精神风貌等。
金陵国卉牡丹节的美好,胜过万语千言。一起相约牡丹花海,见花如面!
摄影/素丽 王宁 张文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4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