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碗里的肉说明什么
——董家店初中见闻
文|袁运录


今天下午,下着小雨,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几位老师在余干心协会长卢金英带领下前往余干董家店初中看望那里的留守儿童。


当我们和“问题”孩子谈心结束后,看到老师们的晚餐,我十分羡慕:哇!排骨,肉丝油豆腐,好香啊!你们这的伙食真是太好了啊,胜过政府机关食堂的菜啊!


我就好奇问,你们学生吃的什么菜?
马上有个老师说:一样啊,董家店初中的师生吃的都是同一个锅里同样的饭菜。
这让我很惊讶,不敢相信。于是我就跑到食堂去看看,结果真的这样。


那就纳闷,这么好的伙食,你们食堂岂不赔本?
老师们笑着说,不会赔本。只要同学们吃得好,学习才有干劲,老师们吃得饱,教学才有力气。


听说我晚上要帮同学们讲心理课,许多同学就说,师生们的伙食每天变换花样,中午的菜比晚上还要好,早上还有饺子吃呢。
食堂阿姨说,这里购进的鱼肉、蔬菜和油都是值班副校长从市场精挑细选的。难怪师生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呢。


想起不久前有个朋友提起,有个中学几千名寄宿生,学校一年光赚学生的伙食费就达一百多万。
本来学生的伙食费就低的可怜,再加上学校从中克扣一部分,学生的碗里的就看不见几块肉。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竟然被缺德学校当成榨油水的工具。这样的学校,还能指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今天董家店初中学生和老师们的碗里,小半碗的糯米排骨,这样的良心伙食,让我十分感动。
因为今天去董家店也是“突然袭击”,我们只是帮助几个留守儿童化解心理矛盾,校方更不知道我会好奇地“视察”学生们的伙食。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学校领导如此珍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
是啊,董家店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问题家庭的孩子,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和亲人。


当我看着“独腿”教师封胜章端着一大碗饭,吃着很香,我内心涌动一股崇敬之情。
为了教育农村学生,为了培育祖国的花朵,封老师他们扎根偏远乡村,舍小家顾大家,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在教学一线,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望着身残志坚的封老师拄着拐杖远去的背影,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
董家店能有像叶校长和封老师这样兢兢业业的好领导、好老师,我相信董家店初中的孩子们一定有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董家店初中,未来可期!
作者写于2021年4月1日晚10点半



♦作者简介
袁运录,公安民警,认知心理学家;情感心理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十几万人次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神经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情绪管理学》《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传承祖德,仙居正道;
德行天下,道满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