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原文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一章讲的是鲁国大夫孟武伯来向孔子征询人才的故事。我们知道,自古到今,人才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大问题,真正的人才确实很难得。为什么人类社会总有“人才难得”的感叹呢?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呢?答案似乎很简单,那就是“德才兼备”者是人才。在这里,才,好理解,就是干事办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想干事、会干事,而且能够干成事,我们就说这样的人“有才能”,但对于“德”就不那么好把握了,认识不同,理解和标准就不同。比如,在上下级关系中,有的人认为对上司的“绝对忠于”是德,有的人则认为忠于社会、忠于事业为德;梁山好汉在宋江之前,以“朋友之义”为大德,所以有“聚义堂”,宋江之后,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招牌,于是,就有了“忠义厅”,将“忠于朝廷”放在了德之首位。孔子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既包涵德也包涵才。一个人的学问真正达到了仁的境界,这个人就可谓“德才兼备”了。孟武伯当然知晓孔子的这一人才标准,所以,他向孔子征询人才,首先就从所要了解对象的学问修养问起。
孟武伯询问的第一个人就是子路。他问孔子,子路的学问修养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孔子的回答是:“不知也。”对于这个“不知也”传统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孔子的意思是说子路不知道仁。这样的解释实质上就完全否定了子路的品德,显然是错误的。另一种解释就是“不知道”的意思,即不做肯定的回答,隐含了子路的修养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意思,南怀瑾先生就是这一观点。但我以为,解释成“现在还不知道”似乎更为恰当。原因是: 第一、孔子将仁作为一个人学问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其实是无止境的,需要一辈子努力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某一阶段的学问水平和表现并不能代表其一生的学问水平,这就是“学无止境”的意思;也正因此,毛泽东就曾告诫我们,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做坏事,永远的忠于人民。 第二,仁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弟子在老师这里的学业与表现,其实只是一个“知”的过程,一个接受仁的教育与培养的过程,表现再好也不能说明其在将来就一定能经受得住现实中名与利的诱惑与考验而不偏离仁道。就好像现在,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品学兼优”生,走上社会后,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有大作为的人一样。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孔子就实事求是地告诉孟武伯,子路的学问修养是否能达到仁的境界,现在的确还不好说,这需要用实践来做回答。这一回答,是其对自己学生的学养从不轻易下结论的一贯表现,体现出了孔子对人对事高度负责的态度——既不过誉,也不轻易否定,一切交由实践来考察,即便对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如此。 对孔子的这一回答,孟武伯当然不能满足,于是,就“又问”,即要求孔子能具体的谈谈这个人,孔子就重点介绍了子路的才能,说子路可以在“千乘”这样的大国做主管军事和赋税征调的官员——“千乘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以上战车的国家。“千乘之国”在当时就是大国或超级大国,“治其赋”就是可以管理军事和赋税的征调,是集财、政、经于一体的体制,可见对子路才能的评价之高。但接着又说,至于他能不能做到仁,我现在还不知道。“不知其仁也”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的意思。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关于冉求,我们在《八佾篇》中提到过,他是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答复同样很中肯,说,冉求这个人很有政治才能,能在“千室之邑,百乘之家”这样的地方做行政长官,至于他能不能做到仁,我现在还不知道。“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千室之邑”就是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宰”即家臣、总管,这里指地方行政长官。在春秋封建制下,各地都是贵族的封地,地方的行政长官往往就是贵族郡主的家臣、总管。

孟武伯最后问公西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相传,他仪表堂堂,为人处事非常谦逊,善于辞令,又言行谨慎,长于交际,且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在孔子眼里,他是一个难得的、可以代表国家出使他国担任外交官的人才。所以,就实事求是地对公西赤的特长和能力给予了中肯的介绍,同样没有以仁相许。他说,公西赤嘛,是最好的外交官,当别国的首长、大使来朝时,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至于他能不能做到仁,我现在还不知道。“束带立于朝”即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