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原大集,过去叫夏街,现在人叫转了叫下街,因村在上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清顺治县志《夏家街在县邑西南十里》可知在顺治时期大原夏街大集,已属乡间有名的贸易场所。


清末至民国时期,夏街集以自由交易为主,交易品种有粮食、柴禾、手工制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煤油(洋油)、火柴(洋火)、布类(洋布)等洋货。


历史上大原夏街集,为农历逢三逢八为集日,集市在村中部,南北大街长一里许,每年72回集市,吸引四面八方赶集的人汇集于此。虽买卖的多少,随季节需要的变化不同,但年均贸易额不下数千。当农闲时和腊月里人可推拱不动,有时还搭台唱戏,好不热闹,这里有五方锅盔、李行粉条,程虎肉坊,程田杂货,李法丝绸,光选半斗,夏家陶器,杨家簸箕,韦家竹器,更有靴钉、铁锅、笤帚竹篓、木扒、锄柄、锅盖、园斗等,叉把牛笼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过去大集物品以农产品、日用品为主,交易十分丰富,也反映出夏街集的热闹红火。建国初期,社会安定,物价稳定,大集交易与日俱增,农民收入增加,大集也进入繁盛时期。

今天的大原下街大集,商业迅速发展,目前,大原随着道路改造,交通原因,已迁到公路沿线,尤其是大原路口,已成洛河南商业中心,大型商场和超市,还有林林总总的数百家家电、电器店面,多家商业银行在此设立了办事机构,形成了商业多足鼎力的局势,它们相互体谅,互为协调,并形成各自的消费群体。

宽阔的街道,高楼林立,经济文化同步发展。夜晚路灯明亮,车辆如梭,交通四通八达,旧时的夏街集已成为历史,现代的商业模式,成了一道特有的亮丽风景,更成为洛宁县内的一大名集。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