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开始的地方》
文:陈慧飞(网名金贵妃)
那一日,我骑马而来,掠过京城的烟柳,寻入老舍文学院的红门。
辛丑年春天的到来,平添了京都迎春花里渗透的几分书香。在铺满红毯的课堂里,我们被分成《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组几行。
北京的樱花红了,柳枝绿了,只有老槐树还没完全苏醒;而我,恰似一棵尚没苏醒的老槐树,等待着春风春雨浇灌出心灵的嫩叶点缀这融融的盛世。

原以为,桃花湖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殊不知,那只是我做过梦的温床。老舍文学院,才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在文学的殿堂里,北京老舍文学院年轻美丽又才华横溢的周敏副院长和丰台文联、丰台作协给我们划了一个宝池,里面盛满了中华文学的起源与对历史的探究之泉眼。

郭艳老师对《中外文学经典阅读与国族经验表达》和文学可以观世俗之风的阐述。小说文本承载的人性特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都体现在文学中的诗歌、散文里。作为一个作家,要对自己的文字有要求,有特点,如:风格特点、语言特点和文字特点给了我很大启发。

在报告文学方面,李朝全老师对《报告文学 写什么怎么写》有精锐的指导。报告文学讲究历史,区别于其他史学,有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寻找独特的人和事,表达独特的视角与感人的力量。

西渡老师说: 诗歌是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来的作品。正如我多次在想:我们课间的红歌为什么不仅在抗战时期,能够唤起民族的精神和斗志,而且至今能高蹈于红尘之上;因为它具有一种超拨的气度。

在王升山老师对《学员作品集》的点评中,领会了如何进行诗歌造句,如何通过想象与联想挖掘内心特定含义的修辞故事的精句,体现语言之美。为此,他还提到了:多学余秋雨的写作方式,多读其作品。写作,必须与现代气息接近。

那么,如何写出好的散文作品?我们聆听了徐可老师的《重塑散文的古典美》。任何一篇散文:须有学、须有识、须有情。思想的深度决定文品的高度,优秀的散文,即像小说,又像散文。

而毕淑敏老师传授的《散文的小秘密》进一步将学员带上了实操的层面,成为本次培训的知识与技能的亮点。更有醍醐灌顶之功力。

从《卢沟诗词》、《卢沟月》到《丰台作协》,其实,我一直围在毕老师身边,我读过她的作品,仰视她的为人。这次学习中能与老师直接接触并得之其写作法宝,深感是意外中的收获。

写作,是寻找自己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一首好诗能够打动人的地方,是因为作者读过很多经典的诗,好的作品。它可以借用名词名句发挥自己的魅力。中国各类作品,特别是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它是中华文学的初心。

正如毕淑敏老师说: 写作要有目标,除了热爱文字,多阅读,多倾听,更要调动你那五千万兵马为你服务!

课堂上,我们尊师爱友。虽有年过半百的高手、新秀和著名作家王跃平、诗人魏翠萍、李军、冷冰,还有20多岁的王长征、徐丽等文坛新人,但我们的听课秩序很好,提问很活跃。特别是上课前的每一首红歌,唱得都很带劲,常常感动来上课的老师,也让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或中学年代。

学员中,我和姜振才师兄的普通话因为都带着乡音,加上说话快,总是留着点笑话给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我是一只小小鸟,从南飞到北,从北飞到南,很多人都说我会飞。确实!因为我叫陈慧飞。”班里最浪漫的诗人麦克,于是做出飞翔的小鸟的样子,把同学们都逗乐了。为同学们积极摄影的吴松旭师弟立马问:“你叫什么?再说一遍。”这样一反问,把我后面的台词全部打乱。同桌的刘霞师妹还把我这个视频发到了公众平台上,失态且得意中,让我乐不思蜀,真想这样的学习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短暂的五个昼夜,不仅让我学到了高端的理论知识,更增加了我对文学的信仰与热爱,也深知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应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回顾老舍文学的精神,感觉有使命在身。

回程路上,宽广的土地上早已种满庄稼。北方的沃土,南方的山水,都有油菜花的嫩黄,眼前的丰收。我相信:我们文学的土壤里,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我们一颗颗心灵的种子发芽。
2021.3.31写于南行的高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