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经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中寻找“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能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实事求是”,与此前积累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4个方面的基础密切相关。
为民基础:“吃饭问题最大”表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
“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相互联系又指向不同的两大根本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两个主要的基础性成分。
“为人民服务”是讲一切工作的目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毛泽东所有号召和所有题词中,排在第一位的最有影响力的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是“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是讲一切工作的思想方法、一切工作所应遵循的思想路线。在毛泽东所有号召和所有题词中,仅次于“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所共知的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由“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决定的,又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从根本上看是阐明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有了对关心群众生活与注意工作方法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具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坚定立场,这是后来毛泽东能提出“实事求是”的为民基础。
实践基础:“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是农民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是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城市是敌人力量集中的地方;中国革命必须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只能从这样的中国实际出发才能搞成功。
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号召大家调查研究,把中国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他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逐渐积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素养
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曾被一些吃过洋面包、到过苏联的人讥笑“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在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打漳州时,毛泽东得到一批马列著作。后来他被排挤出红军的领导岗位,却利用赋闲扎扎实实地读了两年书。毛泽东说:“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
毛泽东经过长征到陕北,在研读马列著作的基础上,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通过《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述了党的政治路线;通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述了党的军事路线;通过《矛盾论》《实践论》,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些为不久之后确立以“实事求是”为名称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化基础:不要看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是讲像孔子那样“每事问”,调查研究,搞清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他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用孟子的“春秋无义战”,来说明“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只有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有义战”,阐明了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正义性。
毛泽东的《实践论》有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个知和行的关系,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家们一直讨论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矛盾论》中两次引用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话,并强调“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这些能用中国字、中国话表达出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普通党员和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的中国文化基础。
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线,用中国历史上已有的实事求是的名词表达出来,它就有了鲜活的、为中国普通党员和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这个意义绝不能低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要重视开展对“实事求是”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研究。
(本文刊发于《党的生活》2021年第3期下)
传播方针政策 服务党的工作
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民意民生
邮箱:ddshzkz@126.com
热线:136 7341 9038
(编辑/星星/李超 审核/黄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