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忠(1921年10月1日——1999年9月2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顾官屯镇大柳张村人(今属聊城市高新区)。因为张兴忠是解放后贵州茅台酒厂的创始人、首任厂长兼党委副书记,所以老乡们都亲切地称他“老茅台”。
青年时期的张兴忠
1942年,张兴忠背着草篮子给中共地下抗联干部杜林同志送信,一起打击日本鬼子,这是他参加革命工作的开始。张兴忠在家乡参加了“模范班”,这是中共领导的县、区武工队以下的村级武装组织。1945年3月在山东聊城三区队参军入伍。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正式转业。
1947年3月,张兴忠与指导员郭兴同志一起调到晋冀鲁豫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一纵二旅四团二营五连任事务长和代理排长。1947年6月30日晚上,跟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主力13万人,在山东西南地区15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黄河。7月在羊山集等地区,歼敌5万多人。接着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渡过黄泛区,于8月下旬到达大别山地区,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直逼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1948年11月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4月21日参加了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胜利解放了南京。
1949年5月部队到达江西,张兴忠作为干部加入了军大第五分校随军学习。之后张兴忠随部队解放大西南继续南下,时任十六军四十七师一三九团连长、营长等职务。1950年2月随部队到达贵州省遵义地区仁怀县参加了剿匪战斗。同年军管贵州仁怀县盐业公司,任经理。
张兴忠生前与家人合影(1971年拍摄于贵州)
1951年12月,中共仁怀县县长潘广乾派张兴忠率领12名干部到茅台镇接管成义烧坊(人称“华茅”),国家支付了1.3亿元(注:旧币,1万元旧币为人民币1元)。华家谅解国家的困难和大众的疾苦,只收了1亿元,退回了3000万元。至此成立了国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县茅台酒厂”。
为什么派张兴忠营长去茅台镇接管酒厂呢?因为他在老家有酿酒经验,同时在部队里有两大名声,一是闻名全团的神枪手,百发百中,弹无虚发;二是他的一位山东聊城的老乡透露的秘密,说他酒量大。在离本村8里地的民王屯村的一个小饭馆里,他与一位酒友喝下了11斤的纯粮白酒。虽然张兴忠只给我们的家人讲过这个故事,但他的酒量大,是人所共知的。在部队的庆功宴上,首长和战友们确实是领教过的,无不拍手称誉,甘拜下风。
1952年11月,仁怀县政府将荣和烧坊(人称“王茅”)划拨给茅台酒厂,厂长张兴忠负责接收整合。
1953年2月,茅台酒厂厂长张兴忠传达县政府决定,全面接管恒兴烧坊(人称“赖茅”)。
前后三年张兴忠厂长把茅台镇的三家酒坊全部接管完毕,当时被人们称誉为“三茅合一”。最后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成立了赫赫有名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张兴忠被任命为茅台酒厂第一任厂长,并兼任党委副书记。
张兴忠经常对家人们谈起此事。1952年去接管荣和烧坊时,烧坊里人去楼空,只有几间破陋的房屋及几个窖池、酒甑。这大概是少数民族身处偏远地区,连年战争,长期受到国民党官兵的欺压、土匪的抢劫以及对共产党的政策了解不多的原因所致吧。有了酒坊和窖池,第一要务就是尽快恢复生产,这就是他平常所说的先抓主要矛盾。张兴忠和他的同志们一起深入街道住户,走进百姓中间,遍问茅台酒的方方面面,拜访各路“神仙”,打听到三家酒坊的老酒师和工人的住处。经常拿着自己的工资买烟给酿酒师傅和工人,还亲自为患病的老酒师洗脚。怀揣着诚意终于登门请回了9名酒师和工人,当年产酒6000多瓶,生产茅台酒0.34吨。
1953年茅台酒厂已有职工49人,产量达到了75吨,首次超过了解放前三家酒坊的总产量。这充分显示了张兴忠的领导才能,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茅台酒还是供不应求。广州来函提出要把茅台酒销往国外,北京、上海、江西、湖南、湖北、港澳台都纷纷前来购买茅台酒。为进一步满足国内外用户对贵州茅台酒的厚爱和需求,也为进一步提高贵州茅台酒的质量和产量,政务院食品工业部特批给茅台酒厂人民币10000元发展茅台酒的扩大再生产。
。。1952年,张兴忠厂长等54人加入了“中苏友好协会”,茅台酒进一步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大舞台,从而唱出了优美的乐曲,谱写了灿烂的华章,为国家赢得了信任和尊重。
1953年张兴忠厂长出席了全国第一届酿酒会。也就是在此期间,茅台酒在全国第一次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
1952年至1957年,茅台酒厂在张兴忠厂长的领导下和广大工人们一起,扩建厂房面积40000多平方米、酒窖287个、酒甑54个、制坛厂1个,房屋总面积是茅台酒厂成立前3家烧坊面积的10倍。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茅台酒产品质量稳定,产量由建厂初期的70多吨提高到200多吨。
张兴忠生前手稿
为了维护茅台酒商标的合法权益,1952年茅台酒商标在国内注册,1956年茅台酒商标在境外注册。1956年茅台酒厂成立了化验室等科研机构,张兴忠厂长和科研人员起草了第一个《茅台酒操作规程》,恢复了茅台酒生产的传统操作方法,并将茅台酒的度数规定为53°且延续至今。
到1954年,茅台酒厂已经初具规模,生产蒸蒸日上。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青史留名,声誉世界的大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带着茅台酒参加了著名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取得了成功。其中会议上还宴请了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事后,周总理风趣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总理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后来他指示,为了保证茅台酒的质量,茅台酒厂所在地赤水河的上游200里内不得建立工厂。
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和周总理的赞誉传到了茅台酒厂,茅台酒厂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庆功大会。宴会上,几十个工人排成队,非要挨个给厂长张兴忠敬酒。这下麻烦了,不喝吧对不住工人们的一片诚意,喝吧,酒量再大也受不了啊!张兴忠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抓住第一个敬酒工人的手,先干了一碗,然后等对方也干了一大碗才松手。连喝了三个人后,其他人都怀着对厂长的敬畏,不敢再喝了。
1957年,张兴忠作为中共茅台酒厂党委副书记,列席了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958年张兴忠调任仁怀县财贸部部长,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他苦心经营的茅台酒厂。1962年又升任中共仁怀县县委办公室主任。1965年12月20日,张兴忠当选为仁怀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革”结束后,上级领导找张兴忠同志谈话,希望他重新挂帅,回茅台酒厂担任领导工作。此时,张兴忠提到他对一个新来的大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并推荐组织上对其重点培养。由于自己常年征战,奋斗在第一线积劳成疾,导致患上严重的心脏病,遂向领导提出回山东老家治病。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要求,而那位提到的大学生就是后来带领贵州茅台酒厂再创辉煌的厂长季克良先生。回到山东后,父亲还对我们多次提起季克良先生。他说:季克良这个人思想觉悟高,又是大学生,而且专门研究微生物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果然,季克良先生不负众望,担任茅台酒厂厂长、董事长后,把茅台酒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1974年,在中共遵义地委和仁怀县委领导同志的关心安排下,我们全家从贵州省仁怀县回到了老家山东省东阿县。回原籍后,张兴忠被任命为东阿县卫生局局长。1985年离休后东阿县政府还特意邀请他义务指导当地酒厂的生产。
虽然远离了贵州茅台酒厂,但这位随刘邓大军南下、征战中国大西南的老八路、创建了茅台酒厂的首任厂长张兴忠,他和他的家人与茅台酒结下了多世的情缘。
张兴忠之子张廷钢与茅台酒收藏家许大同合影
他是行伍出身,当兵打仗有着山东人的豪气也有着在茅台酒厂工作时对人民群众的细致关心。在暮年时,父亲经常对我讲述:廷钢我告诉你,52年创建茅台酒厂时很艰辛。那时刚刚解放,很多群众对军队管理的茅台酒厂心存芥蒂。为了稳住请回来的酒师和工人,派人把他们的家属接到茅台酒厂里,安排住房,照顾的很好,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酿造茅台酒的事业上。我的父亲经常是有家没有时间回,天天与酒师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工资也大都花在了工人身上。我也在他的耳濡目染中对茅台酒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张廷钢与儿子张培斌为纪念张兴忠先生诞辰百年合影
如今,我的父亲张兴忠已离开多年,但是他对茅台酒的关心仍然影响着我和子孙。直到现在,我与我的家人们只要见到家中有假茅台就要摔碎,就连真茅台酒瓶,我们也从来不卖给收废品的,生怕别人收去制造假茅台。这一切都源自于父亲张兴忠这位茅台酒厂创始人对茅台酒那永远真挚热爱的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编辑 柴士增 来源 东阿融媒 文 张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