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为作家秀彬所作的数十篇评论中,有若干篇是写花的。我的第2篇评论《满园春色关不住》是评论作家《小镇的春》的。文中,作家开宗明义地说:“小镇的春,最早是从李汝珍故居一隅,梅树的枝头展露出来的。”作家认为“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梅花,“淡淡的清香,晕染着温婉、内敛、希望”,“宛如小镇的春天”。
我的第20篇美评的题目是《以诗为文,素心美;为诗为诗且如何?》是评吕秀彬的七律《题兰》的。我的解题是:“这是我为评论吕秀彬的《七律.题兰》自拟的题目。前半的意思显而易见。吕的散文一直以‘素心向美,以诗为文’著称。后半的意思是擅长美文的作家,写起诗水平又如何呢?前一‘为’字读wèi,意思是‘写诗’;后一‘为’字读wéi,意思是‘写成诗了’。这个分句的意思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写成的诗,怎么样呢?”

在作家笔下,“开浅碧花”“吐细嫩芽”的兰花,以“根扎白衣秀士家”,不自炫,不谄媚为傲,体现了蕙质兰心。
我认为《题兰》是作家的自我定位。从教几十年,一心教书育人,埋头文学创作,决不希图去谋个一官半职,依然白衣秀士一个。“情定兰心”,不羡“黼黻烟霞",是吕老师的真实写照,好一个秀才彬彬!
开以花喻人先河的是诗仙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诗中的“花想容”、“名花”,自然指的国色天香的牡丹;“倾国”者,自然是杨贵妃。杨贵妃的动人姿色似春风,消解了唐明皇的无限愁怨。杨贵妃从此“三千宠爱在一身”。唐明皇欣赏的是“海棠春睡后鬓乱妆残,自然的纯净”的贵妃。唐明皇的观感,语出北宋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如宋.沈端节言“粉香扑扑,酒晕微微”。明皇当日,见“扶来半醉,宫妆淡,不扫娥眉,偏怜处,流莺惊绕,金弹拂丛飞”的贵妃,自然是“称许最相宜”。

作家说“一场沉香亭的侍宴的惊艳,让海棠花质朴的美,穿越了秦汉,唯美了盛唐,于诗风词语里,洇漫成香”。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被作家留其意,改其字,——用“一花自然万古新,脂粉褪尽见真淳”,来描摹、赞誉“淡淡其香,灼灼其华”,“摇曳在性灵深处的海棠花”。于是,以花喻人的第二例出现了:月夜浣纱的村姑——西施。
第三例则是“东风袅袅泛崇光”、“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对爱妻“守候拳拳,顾盼依依”的东坡居士。东坡居士生命的挚爱,犹如“春风绝艳,独自殿芳时”的海棠,在“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仍能“夜来幽梦忽还乡”并使东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例是“销得携觞与赋诗”的易安居士“朝醉暮吟”,在“一夜风雨,落红满径”后,喟叹于韵华易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何等的清醒与无奈。

“中南海西花厅海棠依旧,是否是逝去的人红心沥血,款款眷顾?”这分明是讴歌犹如“幽姿淑态弄春晴”,“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烟脂画不成”的“独自殿芳时”的海棠——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这算是以花喻人的第五例。
至于以人指花,这就是作家说的“海棠诗社,诗心琴韵,晕染了一阙红楼多少如梦的佳话”。《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红楼女儿掣花签,史湘云掣到的是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诗句为“只恐夜深花睡去”。作为曹学芹怀金悼玉的海棠身份拥有者的史湘云,时乖命蹇,“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出身优渥,晚年却饥寒交迫,香淡色浓,却未能“清韵远”。令人欷嘘!
2021年3月29日
(美评第Ⅱ季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