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深恰似清江水 坚挺正如武陵山
——覃太祥《来自武陵山的报告》读后感
文/ 马 卫
(转自2021年《何其芳文墅年》第1期 ·其芳故里散文·)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 ——富兰克林

覃太祥是苏马荡的代言人,中国作协会员,在恩施州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也是我们何研会苏马荡分会的负责人。去年,他出版新作《来自武陵山的报告》,以详实的笔触,讴歌恩施州在扶贫攻坚这场大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充分展现了扶贫干部的风彩和智慧,塑造一大批扶贫攻坚的英雄形相。恩施州是大山区,属武陵山脉。它既是人类的发祥地——建始人遗址所在地,巴人的诞生和生活的主要区域,也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辖六县二市,400 多万人口,居住着土家、苗等多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老、 少、边、穷”地区。因此,扶贫工作的难度相当大,任务相当重,时间相当紧。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扶贫干部,迎难而上,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中国的扶贫攻坚,是和平年代最伟大的战役。《来自武陵山的报告》,令人震撼。我读之后,既有揪心的疼,更有发自内心的赞叹、感动。一是真实地记录了武陵山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恩施州九山一水,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大坡陡,高寒地带出产不丰,洋芋、红苕、苞谷三大坨是主食,但因天灾不断,山民温饱一直没有解决。差不多的村都没有集体经济项目。因此作者首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是《被画地为牢的地区》,这个牢就是贫穷。但是,这片贫穷的土地上,勤劳的人民,一直在努力,在挣扎,在发奋图强,在向大自然讨吃要穿,盼望过上美好生活。土地革命时期,贺龙领导的红军,曾转战于此,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存,标志着恩施人的光荣传统。包产到户后,恩施人民苦做勤耙,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但因为自然因素,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当扶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恩施人以坚韧和实在,闯出了一片火红的天地。扶贫攻坚的过程,是血与汗的挥洒,是力与智的拼搏。不屈不挠,如树如藤,是恩施人精神的特征,在扶贫攻坚中,得到了更集中的体现。二是再现了扶贫工作的艰难。相对全国其它地方的扶贫工作,恩施州更难。主要还在基础设施太差,尤其是交通瓶颈,大大制约的经济发展。因此,扶贫的第一件事,无不是修路。要在武陵山区修路,成本高,危险大,还有周期长,因为每年都有冰雪封山期。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倒英勇的扶贫干部,他们从城市出发,冒着生命危险,在恩施州各县市苦干,这几年达到乡乡村村通公路,为扶贫攻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两不愁三保障”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首先要找好项目,而实现项目,基础设施又是前提条件。路,电,水,是基础设施中最关键的三个部分,在扶贫攻坚中,越来越成为难点和焦点。因此,恩施州在扶贫工作中,都是先修路,通电,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和灌区设施,这三项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国家投入不足时,扶贫单位和个人,扶贫队员,迎难而上,出资出力的,不是少数,而是绝大多数。像湖北中烟这样的扶贫单位,出钱出力,在利川黄田,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每一棵草每一棵树。如果没有他们的投入,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黄田,是不可能的。三是展现了扶贫工作队员的精神和智慧。砥砺前行。但扶贫工作光有牺牲精神,远远不能达到目标。必须一村一乡一户,针对不同的实情,具体拿出实在的项目,这叫“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来自武陵山的报告》记录的每个扶贫点,都有各自的精彩。利川的苏马荡,以避暑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非常成功,已打造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凉都,每年夏天入住高峰时达三十余万人。咸丰县利用“唐崖土司城遗址”这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成功创造出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县基地。来凤县三凤乡的中蜂饲养已成为当地脱产的骨干产业,原因在于项目适合,而且有带头人,充分利用了当代科技。脱贫仅苦干是不够的,必须巧干。特别当代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只能被时代所抛弃。《来自武陵山的报告》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位扶贫队员,都调动了所有的智慧,贡献给扶贫对相,扶贫村镇,武陵山区。无私奉献,是当代扶贫干部最真实的精神写照。《来自武陵山的报告》语言朴实,如泥土一样芬芳。《来自武陵山的报告》资料详实,叙事从容,如清江流水,自然晓畅。《来自武陵山的报告》还写出了土家风情,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有较好的可读性。来自于作者不仅仅是扶贫的记录者,也是扶贫工作的参与者。在苏马荡的发展中,覃太祥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宣传者。这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好书,值得推广和传播。
(马卫,重庆市作协会员、评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