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丕奎
杏花落尽桃花艳,细雨涤荡杨柳闲,清明时节祭先祖,更念儿时那片天。
清明将至,不由想起【唐】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应景应情,尤喜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意味犹未尽……

儿时的清明节,是除春节外,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怀念古人的时节,更是踏青的好时候。每逢清明节,记得勤劳的母亲总是在天不亮就早早的起了床,包饺子剁馅,菜刀、菜、肉、菜板的交响乐很有节奏,声音中夹着清香,总是会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赶紧起来期待一顿美餐。

母亲做事历来雷历风行,干活干脆利落。等饺子包好,就会把我们过年时穿过的新衣服放在我们枕头旁边。那时生活困难,只有过年才能做件新衣服,待过清明洗洗也算是新的。做衣服也是母亲亲手给我们量身定做,总是做大一码。过年时的新衣洗净折叠起来,等清明节才能捞着穿。

吃过早饭,便随父亲去茔上给先祖们上坟。父亲做事慢条斯理,拎着各种祭品不慌不忙的带领着我们,等到了墓地就逐个介绍先辈们,并叙述先祖的生平事迹。待到回家母亲把平日积攒的鸡蛋,还有用面做的维妙维肖的小燕子分给我们。孩子们总是舍不得立即吃下,聚在一块互相碰撞,比赛谁的更坚硬。

清明荡秋千更是最热闹的地方。那时架秋千的特别多,秋千也各式各样。小的秋千自娱自乐,而大的秋千总是聚拢很多人。大的秋千两边分别拴上一条绳,一边一人。胆大的任由两边奋力拉绳,荡到高处与屋檐平行,悠然自得的摆着各种姿势。胆小的却不敢让人拉绳,越是胆小拉绳的越来兴致,总是把胆小惊的脸色苍白大呼小叫,引来阵阵大笑。
儿时留下的许多回忆,只能在心中珍藏。那个年代的纯真合着山清水秀是一首美妙的诗,让人难以忘怀,虽然贫苦但精神富足,大自然与孩子们太紧密了,那才叫接地气。




作者简介,周丕奎,农民工,长年与钢筋打交道,也做点小生意。喜欢文学,偶尔有感而发,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