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老师作品


文/张兴泰(鸿硕)
1
诗是什么?
有人说:“诗永远是个斯芬克斯之谜。”——此话不尽言。
关于诗的定义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舜对夔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意思是说:诗是表达情志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歌是歌唱延长它的音节的。“五声”(宫商角徵羽)是随歌唱而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用十二个长短不同的律管定音,确定乐音的高低。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为阳律,叫“六律”,偶数为阴律,叫“六吕”。古书说的“六律”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都能和谐,秩序不能混乱,那么神与人都会和谐了。说出了“情、意、境、律”(和谐即是境界),说出了诗和音乐的关系,诗离不开音乐。
“经”是讲天地人经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纵使离经叛道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舜帝留下的箴言也是金玉之音,落地有声。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
意思是说:诗是音乐的心灵,声调是音乐的形体,音乐的形体在于声调。宫商角徵羽相当于音乐简谱中12356。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见《文镜秘府论》)
《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
所以,我对诗的定义: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情、意、境、律缺一不可。
2
诗坛现状令人堪忧
当今诗坛有多萧条,民众还有几人看诗?伪诗、“西药”充斥诗坛,抵劣产品大肆泛滥。浅薄、无味,大倒民众胃口,看不懂,记不住,民众不屑一顾。冷眼看诗,诗歌失掉了社会作用。
3
全盘西化”没有出路
百年新诗走过的道路证明:全盘西化是没有出路的。这些年我们吃的“西药”还少吗?已经中毒。我们再不能写那些中不中,西不西,“非驴非马”,连自己都不懂的“昏热的胡话”啦!
4
各民族审美心里、审美习尚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审美心理、审美习尚,因而对审美取尚的标准也存在差异,我们讲对称,西方就不讲。西化诗为我们民族所不取是自然的。
打个比方,本来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征。当今有些小青年崇拜西方,非要把自己的头发染成红色、绿色,打扮成假洋鬼子。民众看着刺眼,不喜欢。真洋鬼子人们都看得习以为常了,谁还稀罕看假洋鬼子。
5
汉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理想
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不能不是民族的。英语以轻重音为要素,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而我们的汉语是“平仄律”,一字一音,同音字丰富,词汇浩繁,有四声,因而有平仄和对仗,这是我们的语言有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从而决定了中国诗歌易形成音律、韵律和它的对称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理想。
6
诗要植根民族土壤
我国是一个几千年“独一无二”的诗国。诗的天国里群星璀璨,不比西方差,西方可能还要逊一头。
唐诗宋词不仅是祖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而且,也是世界诗歌史上的高峰。无论怎样向西方学习,都要植根于民族土壤。
7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再说一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
你穿西装去欧美,人家习以为常,你穿中山装去,就会引起人家的重视,人家欣赏的是你的异族风情。
8
不排除吸收外来诗营养、形式
当然,我们在建立新诗体过程中,从来也没有排斥吸收外来诗的营养、形式。
9
祖国新诗会有辉煌灿烂的一天
我们的新诗是有些问题,近代史上有它政治、经济诸多方面的原因。不过新诗是在成长中,必然有个过程,相信祖国新诗会有辉煌灿烂的一天。
10
建立新诗体应取的态度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指出:“他觉得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作为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
——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建立新诗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态度。

作者简介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