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朱公不同寻常的笑声
唐运家
陶朱公何人也?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春秋时期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的头等功臣,后又功成身退经商成功富可敌国的传奇人物范蠡。他的笑声有何不同寻常之处?先埋下伏笔,暂且不表,留到后面再聊。
先从近期的一起案件谈起。
大家对孙小果的案件应该不会陌生。这个案件,前两年轰动了全国。由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挂牌督办。案件公开后,我们才知悉,孙小果违法犯罪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且罪行累累,恶贯满盈。详细叙述颇费时间。我只简叙其几进几出监狱的概况:1994年10月,孙小果伙同社会无业青年轮奸两位女青年,被收审。1995年4月,被批准逮捕,1995年6月则被取保候审。1995年12月20日,盘龙区人民法院判处孙小果有期徒刑2年。实际上形同一张废纸,未被收监执行。1997年,孙小果恶习非但未改,未收敛,而且变本加厉。从披露出来的资料得知,这一年的8个月时间,孙小果及其同伙就有至少8起犯罪,涉及强奸、故意伤害等多项罪名。
犯了如此大量罪行,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天经地义。一审、二审被判处死刑,也彰显了法律的尊严和公平。但后续的情况却出现了戏剧般变化:先是改为死缓,后又启动重审,改判有期徒刑20年。服刑期间,又因为有所谓的重大发明专利和“突出表现”,多次获得减刑机会。从披露出来的讯息来看,他实际服刑的时间只有13年。出狱后的表现,人所皆知,继续为非作歹,涉黑涉恶。
视法律如儿戏,让罪犯逃惩罚。涉案的相关公职人员徇私舞弊,枉法渎职,难辞其咎;其中重要的20个人,近年来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其下场当是咎由自取。
但孙小果为何出入监狱如履平地,为何多次获得减刑机会?与一个人在监狱外面四处奔波活动大有关联。这个人就是“爱子情切舔犊情深”的孙小果的母亲孙鹤予(又名孙学梅)。在孙小果两次犯罪期间,他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和招数,寻找关系,打通关节,千方百计救儿子捞儿子。正是她的这一举动,让孙小果没有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没有吸取失足的教训。相反,出狱之后,更加有恃无恐,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孙鹤予当时的一系列举动,从表面上看从短期看,是救儿子;但从本质上看从长远看,则是害了儿子。我们不妨作个假设,如果孙小果第一次犯罪,孙鹤予不去救儿子捞儿子,让孙小果依法服刑,受到法律的制裁。出狱之后,孙小果能否吸取教训改邪归正,结论未可知。但孙鹤予的救和捞,让孙小果逃避了法律的应有惩罚,逍遥法外。从后来的结局来看,其行为无疑是助长了儿子为非作歹的胆量,增加了滑向深渊的负能量,加快了滑向深渊的速度。也就是说在帮助儿子自掘坟墓。如此说来,孙鹤予这样的救捞是多么徒劳无益,如此的“慈爱”又是多么苍白悲哀。
当然,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孙鹤予心态行为的绝非她一人。“李鹤予”、“王鹤予”、“张鹤予”之流,也不时被媒体披露曝光。自然,结局也不妙。
近期的说完了,再说远的。文首提到的伏笔,下面我就来接着呼应。谈一谈陶朱公那不同寻常的笑。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在定居陶地期间,他的第二个儿子去楚国经商做生意。与人发生争执,不慎失手将人打死。按照楚国法律:杀人者偿命,要判处死刑。消息传回后,一家人惊慌失措,哭哭啼啼。陶朱公当时也非常矛盾,在救与不救之间犹豫不定。家人反复央求陶朱公,让他想法出面营救。陶朱公身为楚国人,那里有很多故交旧友;又加上现在经商成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在法律不完备,人治大于法治的当时,通过破财消灾,疏通关节,搭救一条人命还是很有可能的。
当时陶朱公有三种选择:其一是,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但如此作法和态度,无法面对家属,自己心里也不安;其二是,让儿子接受法律的制裁,死得体面一些。当时楚国有一条法律规定:“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也就是说,对富贵人家子弟犯死罪的,可以不在大庭广众下行刑处死。其三是,想方设法,不惜代价,拼命救人,让儿子生还回家。陶朱公选择了走中间的一条路。
他本来打算让小儿子,带些盘缠,去楚国操办周旋这件事。出发之际,他大儿子争着要去,无奈只得让大儿子去楚国。由于大儿子办事不得体,把事情办砸了。二儿子不但在闹市公开处死,死得毫无体面和尊严,还弄得满城风雨人所皆知。如何办砸的?个中的具体细节,在此就不详述了。
尸体从楚国运回家后,全家上下顿时哀嚎不断,悲恸不已。此时,陶朱家就出现了一个反差极大的罕见的场景和画面:这就是陶朱公不但没有跟着哭,而是放声哈哈大笑。他对妻子说:今天的这个结果,我早就预计到了。即使预计到了,有了心里准备,也不至于放声大笑呀。陶朱公的举动为何有悖常情常理?这就是陶朱公有别于常人的清醒之处,有别于常人的睿智之处。他认为,如果二儿子杀人不偿命,侥幸生还了,捡回了一条命。对他本人未必是好事。他会觉得杀了人,犯了如此大罪,也是小事一桩。父亲有本事有能耐,能把他救出来,能让他逃避法律的惩罚。出来后,他很可能有恃无恐,恣意妄为,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做出越格的事情来。最关键的,对陶朱家族来说,更不是一件好事。此例一开,陶朱子孙看到陶朱家族家大业大,人脉丰厚,犯了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搞得定摆得平。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时有余。家风就很可能从此逐渐衰靡颓废了,家族就可能开始式微走下坡路了。
所以,陶朱公的这一笑声,在常人眼里看来的这一反常举止,于陶朱公而言,可谓深谋远虑,惠及子孙后代。俗语说,富不过三代。陶朱公开创的基业,陶朱家鼎盛的香火后来延续了几百年而不衰,就是最好的注解。
古今两个故事,两种举止,两相比较,高下优劣立判:孙鹤予的救,名为救,实则害;而陶朱公的不救,则救了家族,救了子孙后代。可谓忍一时失子之悲痛,免百年家族之殷忧。
故陶朱公那看似无情冷酷的笑声,于今而言,既振聋发聩,又发人深省。难道不是吗?
2021.3.29完稿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20余篇。后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