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校长 李青青

去顾明远老师家“串门儿”,是从读他的书开始的,当然那个时候,顾老师并不认识我。我把读顾老师的书,当作去顾老师家里“串门儿”,所以自豪说,我很早就去过老师家里“串门儿”。读书,“串门儿”是一回事儿。

认识顾明远老师多年,从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并不认识我,到如今我能走进他的家中去串门儿,听他谈对教育、对课堂教学、对教师成长的看法与期待,我越来越来越被吸引。被他思考的问题所吸引,被他对教育的热爱所吸引,被他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以至于我把教师分别为两种人,区分标准就是是否认识顾老师,因为认识顾老师并不奇怪,当一名老师,不认识他才是怪事。读书就是“串门儿”这个观点,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在《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里面也讲过。


“读书”与“串门儿”看似没什么关系,实则直接关联,那要看读谁的书,读什么书,为什么而读书。做老师,因为看了中外教育家写的书,在他们那里寻找答案,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十分有效。而且,书也不会没时间,随时候着你,关键是你要有时间去读书。


做教师的大都知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过不少他写的书,也从中汲取不少营养。认同他的教育思想,是因为早年的苏联同中国发展相似,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两国教育面临不少相似的问题,比如少先队组织教育,儿童成长问题,学校发展问题。而把这些教育思想翻译成文字,给我们以穿越时空与苏联大教育家“对话”机会的人,就是中国的顾明远老师。
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主席,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苏联留学生在苏学习多年,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他曾经翻译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论著,并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等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
因为翻译的缘故,书中教育思想一定融入了顾老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用一百条建议针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等问题作了准确的回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写在苏联战争胜利之后,孩子们所处的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教育家要关注的家庭问题,就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呼吁教育在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用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向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提出了正确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也就是价值观问题。《要相信孩子》突出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参与与学习有效性的关系,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和老师们,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他带领学生们编纂《教育大辞典》花去了他近十年的光阴。试想一个人葆有怎样的教育激情,才会对教育如此爱得深沉。他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主张主客体统一论。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四句话,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他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鼓励学习认识与实践参与相结合,认为当下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发展。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通过书中的文字,让两位大教育家亲密“对话儿”,两人也成为了心灵相通的好友,后世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基·卡娅与顾老师亦是好友,仍旧有着频繁的往来。透过文字下的思想的“串门儿”,成为了一种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扎根土地,独特生长。

顾老师的书,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写到宏观,多少主张写进了教育部的政策与文件。竭力主张教师发展的专业性,在北师大给中小学教师开设教育硕士,惠及一大批一线教师。为什么顾老师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他懂得儿童的心,有儿童的视角,能用自己的爱灌浇儿童的心灵。
顾老师的书,像讲故事一样,记录了个人发展,教育变革,也记录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把这些书连起来读,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国家发展史,让我更被顾老师这个人吸引。他有一种契而不舍而又绵绵延延的坚韧在身。江苏江阴人,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就像一壶黄酒,越酿越香,清香朴实,就像他写书,言语简单,朴实无华,写出了教育的唯真与本质。
顾老师的书,从课堂教学写到学生,从学生写到教师,从教师写到学校,所以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他朴实的教育主张。所以,大凡有全国各地的校长找上门儿的,顾老师必定耐心聆听,有求必应。



我就是这样被顾老师认识,也更进一步认识顾老师的。有幸能去顾老师家串门儿,每去一次,就像汽车被满满地加了一罐子的油,马力十足信心百倍。读书似“串门儿”,串门儿似“读书”,顾老师本身就是一部书,新出的《顾明远文集》一共十二卷,700余万字,全部整理好,仅供读者“串门儿”。

昨天在顾老师家,他拿出来最新的《泥土集》送给我,还笑称,从《杂草集》、《野花集》、《绿叶集》,写到《泥土集》,不知道下部该起什么名字了。我心中一阵颤动,和我第一次看到《泥土集》时的感受一模一样。“泥土”不就是教育需要生长的土壤吗?顾老师多少年甘当泥土,为教育土壤的肥沃翻耕施肥。
如今在我看来,九十二岁的顾老师,就是一位“九零后”的青年,激情如他,奋进如他,下一部当是《嫩芽集》,教育在春天里发出的新芽,一定会郁郁葱葱。教育四季走过春夏秋冬,如今当是新年的春天来临。

提及顾老师获得“华人教育家”奖,他笑着摆摆手,不提这个,获什么奖都不重要,现在就是想再多写点东西,就想给基础教育做点实事儿。
末了,我跟顾老师谈到自己也要出书,不一定能称得上书的“书”,我想把“青青随笔”的内容做一个整理,再加上一本“学校的生长”,因为我执着的认为,学校就是从教育环境的土壤里生长起的。请顾老师为即将面世的“书”题名,他一口应允。
他说,“读书,是长知识的,也是长智慧的,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读书,老师读书在于发展,学生读书,在于成长。”“读书可以跟名家交流,我们可以读古人的书,和古人交流”。聊聊数语,温暖明亮,祛除了我的忐忑,给了一位校长无尽的信心与胆量。
读书,“串门儿”,串门儿,“读书”。感谢顾老师这部书,中国教育当有他的脊梁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