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骐
刘希涛先生七十岁的时候,我写过他一篇文章,记述我们之间的交往和对他的一些印象。进入辛丑年,希涛兄虚岁已七十有八了。不觉间,一晃八年过去了。看他印在《上海诗书画》报上的照片,比前些年老些了,也瘦些了。但千金难买老来瘦,精神头还挺足,眉宇间透出一副不服老的神态。
他当年的倜傥神勇且不去多说了。十三岁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写诗,给《解放日报》投稿。十七岁去福建前线当兵,短短几年里写出了几百首生气十足的枪杆诗、墙头诗。记得去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他给我发来《湖南日报》一张文艺副刊的电子版,那上面赫然在目的是他五十多年前在部队写下的诗,读来还是那般的青葱与强劲。再后来,他在炼钢炉和轧钢机前奔走了十年,岁月给了他一个金不换的光荣称号:钢铁诗人。这四个字我以为一定程度地概括了希涛这个人的本质特征。“钢铁”,自然不可狭义地理解为他只写钢铁,这两个字可谓传神地揭示了他内在的刚强意志:钢,是他对人对事的一种执着;铁,是他一旦选择后绝难轻易改变的某种坚守。后两个字:“诗人”,放在他身上也的确是贴切不过,因为他始终都是那般热情奔放,每每总为真诚与美善而感动。他笔下的“钢铁”里,也照样能读出他的柔情万丈,更何况那将“柔柔的发辮搭在高原肩上”,在“康定老街”上行走的“大姐”了,不知会令其心中的春潮泛起几多“溜溜的好哟”!
更让人为之感佩的,是他在六十岁以后写下的人生故事。一般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大都选择了一种“独乐乐”的生活方式,顶多也就三五成群地出去走走,跳舞打牌看山水吧。假如爱好写作,基本都闷声不响自个儿浸淫其中。而希涛先生不是这样,他似乎天生就是个领导者组织者,是个自燃火苗又善于四处播洒火苗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胸中有把火,依然渴望燃烧”)。他愿意把自己身上的热能辐射出去,带动并影响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前些年里,他为上海的一个区创办了文艺创作中心,参与创办了上海市第一个区级作家协会,先后创办过《上海诗人》《上海诗报》等诗歌报刊;后来又创办了出海口文化工作室,与出版社合作推出过180余种主力阵容为老同志的诗文库;还组建成立了拥有跨省成员的“出海口文学社”,自办了以刊发文学社社员作品为主的《上海诗书画》报和《出海口文学》杂志(叶辛题名),已坚持运行多年,出报近四十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还动脑筋,想办法,借助大家的力量,积极筹措活动资金,带着文学社的队伍走出去,深入社区、厂矿、村镇,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察看社会底层的民风民情,进而写出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有温度有筋骨的文艺作品。
没有谁来要求他这样做。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和他最亲近的朋友或能知悉一二。这无疑是一种大境界。但他的始动力从何而来?我认为还是源于一种热爱。那是自小而生的对文学的一种近乎神圣的情愫——所有的美,原本都被各种严酷的叫作生活的东西紧紧包裹着,我们在追寻和发现的过程中,内心一次次地产生风暴,将它忠实地记录和描述下来,这大约便是所谓文学的意思了。
假如说写作可以给人生带来快乐的话,希涛一定是信了孟老夫子的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领着一帮或年长或年幼的同道,一起写,一块乐。他为文学社取名“出海口”,想来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胸襟和气度吧。

作者简介:王慧骐,生于扬州,现在南京生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个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一方圣水”青草沙
陈敬标
位于上海长兴岛西北方冲积沙洲上的青草沙水库,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江心水库,最大库容达5.53亿立方米,拥有43公里的拦波大堤,66平方公里的水库水面,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从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成为上海的水源地,到 2011年6月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其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供水规模占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受益人口超过1300万人,改写了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
2021年3月26日风和日丽,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组织了七人小分队,在上海宏波集团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对青草沙水库采风纪行。
蓝天碧水冲击着作家、诗人的心灵。蓝蓝的青草沙水库,雾霭苍茫,烟波浩渺,仿佛一个妩媚的蓝色妖姬,撩人魂魄,诱人跃入其间;更似一幅鲜活的巨无霸诗笺,跳跃着蓝色文字,闪烁着欢快诗行。
我们采风小队乘坐的商务车缓行在拦波大堤上,一边是浊浪排空、昏黄汹涌,一边却是十倍西湖、碧蓝如茵;视觉的冲激、心头的震撼,让老牌资深诗人刘希涛仰天而问“你是湖呢?还是海呢”,他惊艳造物主的恢宏手笔“有海的博大”,又赞叹建设者的心血柔腸“有湖的温存。”
下车,作家诗人们徜徉在水库边,眼前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江风中摇曳着迎宾的芦苇、野花,飞跃着报讯的江鸥、翠鸟...... 长江不尽,白浪无边,真个是万类江天竞自由!一刹那,诗人醉了、痴了,心底如水面碧波荡漾、细浪翻卷,血液与神经飘扬起來;登时,红尘“沉静了喧嚣”,灵境“一湖澄蓝与透亮”,“一方圣水”四个大字似一道闪电在脑际亮起——年近八旬的老诗人此时面露喜色、心有所得,他情不自禁地对身边随行的我说:“我有一首诗了”……
刘老师的这首诗,一如既往、清新如故,既有“钢铁诗人“的炽热,又有邻家大叔的亲和,是一股从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化作了字里行间的绕指柔情。
这首诗的最大亮点:就像有高人第一个把姑娘比喻成花,以前刘希涛在他的诗《陆家嘴·龙之嘴》中把陆家嘴比喻成“龙之嘴”那样,现在他又慧眼匠心、妙语天成,在这首诗中把青草沙比喻成“一方圣水”!我想,这个惊喜,一定会誉满诗坛、流传八方!
前不久,年近八旬的刘老师,把他一辈子的写诗心得《诗余断章》与大家分享,知心贴肺地点拨我们:什么是诗?怎样写诗?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文字网红又新鲜,立意高远不虚幻,文章大气不空洞,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老人受益匪浅。
比起那些半桶水诗人,要么嘟嘟囔囔发牢骚、要么嘀嘀咕咕搞自恋、要么吵吵嚷嚷贬别人,刘老师就是一位透明坦荡之人!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此生只愿做一个货真价实、不虚度年华的诗人!六十多年来,依然杜鹃啼血般地为祖国,为时代,为亲人,为生活而放声歌唱!

作者简介:陈敬标,笔名:城北老伯,党员,上海知青。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网络作协名誉秘书长。上海《出海口文学》社副社长、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