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金光,笔名醉逍遥,生于198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人。现任中诗报内蒙工作室编辑。中国诗歌报创作联谊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托克托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诗歌,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让诗意徜徉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诗观:用心灵解读每一段文字。作品散见于中诗社各大诗歌平台,及现刊《托克托文艺副刊》《当代经典诗歌》,《山东诗刊》。
油炸糕
文/醉逍遥(内蒙)
油炸糕的起源可追溯至唐王朝的太宗李世民期间,源于山西大同一带,由黍子碾成黄米,再加工成面粉,经拌、粉、蒸、揉、炸等工序制作而成。
一直以来油炸糕成为大同、燕北地区的主食。除内蒙三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外,油炸糕也深受呼和浩特地区人们的喜爱。
我的老家虽然地处土默川平原,但是在幼时也有几亩薄田,常年得不到河流的灌溉,只靠的老天开眼,落几滴雨抢墒播种几颗黍子。接下来便是祈盼着天公作美,能不间断地落下几滴雨,待到秋日收获几斗黍子。
那些年月,过年过节家中有客人到来,除了包饺子就属油炸糕能上得了档次。秋收忙完以后,父亲就会背着半袋黍子来到磨房,几番辛苦去皮碾成黄米回家。母亲便会把黄米放进大锅里,用清水淘洗几遍,用笊篱捞在簸箕里放一阵子,直到抓起米粒用手指,可以轻松碾碎,就可以上磨成面了。
那时,母亲便会舀出几碗糕面,开始制作油炸糕,剩余的便等节日或者招待客人用。
拌糕面也是个技术活,水加的多少全靠眼力劲与经验。拌好后还得粉一段时间,期间还得来回搓几遍(据说这样做出的油炸糕有劲道)。笼屉里铺好笼布,先薄薄的撒上一层放在开水锅上蒸透,再一层层的撒,蒸透一层撒一层。蒸熟出锅揉糕(猜糕),这得有股麻利劲儿,刚出锅的糕把俩手烫的发红,还得不停的在凉水中浸泡,揉好后。放到案板上,开始分剂子捻糕。冬天时包几个豆沙馅、土豆丝馅,夏秋时也可以包韭菜馅的。等锅里的胡麻油热了后(胡麻油炸出来的色泽金黄,看着都会流口水),便开始下锅炸糕。
炸好出锅,盘子里撒点白糖。现出锅的油炸糕,蘸着糖,现在想起来都回味无穷。当然与油炸糕搭配的美食,还有豆腐粉汤、烩酸菜、溜土豆片、炝土豆丝、羊杂汤等。
只是由于黍子的产量不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家乡大面积种植玉米后,黍子逐渐被淘汰。现在想吃几个油炸糕,还得去超市买几斤糕面回家做,或者直接在熟食店买几个现成的吃,当然也少了几分厚重的乡土气息。
顾问:李振刚
作者/醉逍遥/主编墨客刘恒
投稿微信:17734717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