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刘咏梅

一
我的母亲——傅修荫,1917年6月24日生于湖南省岳阳县杨林乡傅朝村,曾就读于岳阳貞信女中(美国教会学校,今岳阳市第三中学前身)。一起就读的还有她的三妹傅桂英,四妹傅菊英。
貞信学校是1901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海维礼先生夫妇来湖南岳阳,在岳州城厢镇塔前街乾明寺创办的湘北第一所女子学校(教会学校),由海维礼夫人亲任校长。后更名为“岳阳私立貞信女子初级中学”,由中国人自办,盛时有学生百余人。抗战期间,该校曾西迁至南罗县罗家咀,沅陵,湘西永绥(今花垣县)等地,后虽复学但运作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政府接管,改为“岳阳师范”。“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该校停办师范,设高中,始称“城南中学”,后更名为岳阳县第三中学,至今“岳阳市第三中学”。
二
母亲三姊妹怎么能就读这样的教会学习呢?原来我外公当时是岳阳教堂的著名面点师,他的女儿们也受益于此了。好景不长,外公1938年逝于日军轰炸岳阳的炮火中,母亲几姊妹也开始了战乱中的流篱生涯。
三
母亲是一个性格开朗,心底无私的人。年轻时候就喜欢唱歌跳舞(交谊舞),在家经常听到她的歌声,有时从厨房里端着菜边走边唱出来。
五十年代,她带着我外婆,两个小姨,还有我们六张小嘴,跟着父亲不停地搬家,(好在那个时候没什么家当),几件衣服一裹便走,她心里想保住几个孩子就行了。
她经历了三五反运动,肃反运动,那时候她才三十多岁啊!
最难熬的是三年自然灾害年间,六个孩子吃饱饭都难,她就去大渡口九宫庙重钢小学当代课老师,住房旁边有一小块地,老师们自己种的红苕,我曾到学校去,她煮红苕给我吃,我没见她哭过。
后来经人介绍在家附近的大田湾小学代课,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教育有方,深得学生爱戴,家长们的敬重,学校准备给她转正,她以家庭子女多拖累重而推辞了。
那时母亲还不到五十岁 ,嗓子疼,经常沙哑,说话费力。后来才知道她已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症。大哥(继光)已从石油学院退学回来,在街道食堂工作,为母亲分担抚养弟妹们的责任。
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以“重庆市最大的反革命集团”之名,进了“管训队”(三年),老五(志强)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最小的两个(定强,丽梅)下乡当知青,大哥到工厂工作,二哥到微山中学教书,我也从人民小学调到14中工作。
母亲,承受着父亲被关押,子女被歧视的重负,煎熬着……
十年后,我们在成长中逐渐有了较清楚地了解,母亲这一生,为这个大家庭付出的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