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羊风波
戴永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纠正了极左冒进的农业农村政策,有限度地让社员挖掘自身潜力,生产自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除传统的养猪外,父母又凑钱买了一只小羊回来给弟弟们饲养。
小羊羔浑身雪白,骨骼粗壮,跟前跳后,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对其更是关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除了给它吃各种各样的青草和花生藤等作物秸秆外,不时的还舀猪食来喂它。在全家人的呵护和喂养下,小山羊日日见长,活泼可爱。
不久,随着小羊耳朵上方头顶的一对淡灰色尖角露出,其好动、好斗的天性逐渐展现出来。它浑身是劲,除了吃,就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没有一点儿歇时。小孩子们已不是它的对手,渐渐对其产生厌意。
心灵手巧的父亲随即找来一块有两指来宽、一指多厚、巴掌长短的毛竹板儿,按需要刨削好后,居中打了一个指头大小的圆孔,孔中插进一根一头留有圆球、一头打上小孔的木销,竹板两头钻上孔,然后将一头扣上粗粗的绳子套住羊脖子,再把另一头扣紧,木销子当头再拴上绳子,这样,一条崭新的拴羊绳索做成了。将羊绳扣在固定的木桩上,小羊就被相对固定起来。
刚开始小羊似乎还觉得新鲜、好玩,后来当它行动受到限制,特别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乱窜、乱吃时,发现上当,拼命挣扎,以示反抗。弟弟们在一旁幸灾乐祸的大声吆喝,拍手叫好。
随后,大人们出工时就将羊子牵到田头、地边或沟坎子上去吃草。有时不方便,就叫孩子将羊牵到地里交到大人手上拴好吃草,收工时再由大人或小孩再将羊牵回。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长大的山羊似通人性。早饭后,见到有人来牵就低头咪咪叫唤,直打招呼;路上顺从人意,服服帖帖,不惹事生非;拴到地头便啃食青草,圈内青草吃完后,就挑一处草多的地方换上。
久而久之,山羊竟能“老马识途”,回家路上走在人前,转弯抹角,过沟跨渠,穿前插后,顺顺当当,不差分毫。更加值得称道的是途中,路边无论长着什么它喜欢吃的作物,它都不眼馋,更谈不到偷食。左邻右舍,大人小孩个个对它信任有加。后来,父亲又适时请兽医站技术员给它去了“势”,这样一来它就更加的安分规矩和养膘了。
春去夏来,一晃秋天到了。小山羊己出落成体形健美、膘肥肉壮的大羊,特别是它昂首显露那对粗壮坚硬、形体对称、象征气势和力量的大角英姿,更是让人喜爱,让人畏惧。这时,五六岁,甚至七八岁的小孩单独对它已难以控制。
一天下午,我同母亲及妹妹随同生产队一帮辅助劳力到犁头尖大渠道南边去锄草,顺便将山羊带到河坎上去吃草。傍晩时分,三弟永旺领着四弟小林一前一后,兴致勃勃地赶到地头来接我们,妹妹接着他们,我忙着去牵了山羊准备回家。好胜的三弟迎了上来,一把从我手中夺过羊绳就跑,哪晓得年幼的四弟也争着要牵羊子,眼看争不过三哥,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孩子相争,帮小的,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妹妹上前哄三弟说;“哥哥让弟弟天经地义,好孩子,现在你让把他牵,明天我们带你一个人来,保证让你玩个够!” 别看 三弟年岁不大,平日里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经妹妹 三哄四哄,他终于松开了手。四弟接过羊绳,破涕为笑,兴高采烈的牵着羊,赶到我们前头往回就奔。四弟毕竟是个四岁多的孩子,不仅力气有限,有时走路也不稳当。
上路后,山羊回家心切,劲头十足,拼命奔跑。四弟跟在后面先还跌跌绊绊,勉强跟在后头跑,哪知羊子越跑越快,孩子渐渐力不从心,干脆手一松,丢开缰绳坐在路上,要人背他回家。这边众人连哄带骗,搀着孩子边说边笑,一路往回走来。再说那无人看管的山羊,“熟马旧路”,一路径直沿着回家的路往前狂奔。
也不知什么緣故,当它行走到住户旁边时,竟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掉头张望,似乎是在等待主人一同回家。谁知这一停一望却惹出了事端。原来路边已是人家的自留地,含苞的水稻田岸边,堘的大黄豆上硕大壮实、嫩绿碧翠的黄豆叶子深深印入它的眼帘,勾起它的食欲。只见它一反常态,叼起肥胖的豆叶大口朵颐起来。
邻家主人一见,火冒三丈,凶神恶煞地从家里冲出来,拉过嘴里磨着豆叶的山羊举脚就踢。我和妹妹闻声飞快奔来,边跑边喊:“x爹,这是我家的羊子,请不要乱打,有话好说。”
哪晓得来者听后,非但没有住手,反而洋牛儿般地拍屁股跺脚大骂不止。这时候父亲在下班的路上,听到自家舍上人声鼎沸,飞一般赶过来,见我家的羊吃了人家的东西,连忙上前赔不是,并承诺所吃的大黄豆照实加倍赔偿。母亲也将我和妹妹拉到一边,不准出言。邻居们也纷纷出来打圆场说:“‘老虎有困着之时,人有失算之处’,实属难免,邻里之间,和睦是金。”
事以至此,本当结束。谁知对方得理不让人,非但口出恶言,骂声不绝。而且发狠要叫当干部的两个儿子回来,狠狠收拾我们,让其认识他的厉害。父亲也是个“杨木扁担,宁断不弯”的主,竟针锋相对地说:“‘只有圆锅子炖肉吃,哪有长锅煮活人’,既你仗势欺人,把话说死,马了个穷脸你不长,那就随你怎么办吧!”说罢,带领我们返回家中。
吃晩饭的时候,父亲缓过气来,心平气和给我们一再叮嘱:“刚才为羊子跟人家争吵之事,到此为止,不用再往下接。要不,冤冤相报,何时了。”他见我们满脸委屈,忿忿不平的样子,又开导说:“这次争执为我家而起,平心而论,换成我也会发火骂人,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没有再骂,也就算了。从今往后,你们不管在哪块遇见人家,一定要先跟他说话,‘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千万不得再记这个仇。”
果不其然,对方也是个有口无心,不记人过的“杨树头”。再次相遇,当我们叫他时,他笑着应答,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相逢一笑泯恩仇”。从此之后,两家和睦如初。
邻居好,赛金宝。养羊的岁月无法追回,渐行渐远;养羊的乐趣恒念在心,愈想愈明。羊长大,人长大,天真活跃,此一乐也;讲情理,讲事理,邻里互让是天理,又一乐也。那时那刻,父亲的话,似一头洁白的小羊,.永远驻足在懂事人的心坎。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