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雍:口拙不掩仁德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对其弟子冉雍和漆雕开的评价。
【原文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御”是辩驳的意思,“给”读ji,足的意思;“口给”,就是言语便捷、嘴快话多之意。
“不知其仁”大多的注解是:指有口才,但有仁与否不可知。但我以为,这里的“其”就是指冉雍,“不知”在这里当引申为“看不到”的意思,“不知其仁,焉用佞?”的意思是,批评哪些议论冉雍的人看不到冉雍的仁德修养有多高,只会用冉雍的不善言辞来否定其治国才能。
这一章可能是孔子在举荐冉雍出仕做官时针对一些人对于冉雍的非议而说的。我们知道,孔子本人虽然是“一介平民”,不被当时统治者重用,但是,在当时不过几百万人口的“天下”,他却拥有三千弟子,这是很了不起的!而且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孔子就是这个特殊阶层的领袖,弟子们的社会活动大都要有孔子的举荐或者要经过孔子的认可、同意;各诸侯国对于孔子的举荐也大都相当的重视,有些还要亲自来请孔子为自己举荐人才,可以说,由孔子师徒组成的这个庞大的特殊阶层在当时就是一个庞大的“人才资源库”。在这个庞大的阶层中,孔子对于每个人的前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内部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更少不了明争暗斗:当孔子认为谁“可以毕业”并举荐其出去做官时,大约就会招来一些议论和是非,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就和现在的情形一样。孔子也常常抓住这些“不三不四”的议论,对弟子们进行仁德的教育。

这一章大约是孔子想举荐冉雍做官,有人就开始议论,说冉雍这个人“仁是有的,但口才不行,不善言辩”,言下之意,这个人不适宜从政做官。孔子就说,为什么非得要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利嘴呢?说话刻薄,伤人自尊,还常常强词夺理,甚至无中生有,诡辩连连,或者是巧舌如簧,见人说人话,见鬼放说鬼话,这样就会招人厌恶。看一个人,如果看不到这个人的仁德修养,仅凭其一张利嘴能有何用?可见,孔子对冉雍的认可度之高。
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有人说:“冉雍是个仁人但却不善言辞,缺乏口才。”孔子就说:“仅凭一张能说会道的利嘴有什么用呢?能言善辩、强词夺理又言语刻薄的人往往招人厌恶。看一个人,如果看不到其仁德,仅凭其一张利嘴能有何用?”
有人认为,孔子这段对于冉雍的评价,反映了孔子“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善辩”的对立思想,认为,在孔子看来,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这其实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孔子主张人格的修养应当以仁为最高标准,反对巧言令色,认为这些人没有仁德,其实是反对那些只会说,不会做,或者干脆就是只说不做,言过其实、不认真践行仁道的人和那些说话咄咄逼人,不以理服人的人,并不是反对言辩,更不是说善于言辞的人就一定没有仁德,而是强调言行一致,行敏于言,以仁德为基础而不依靠“善辩”强词夺理。
关于冉雍,史料记载出身于“贱人”家族,与冉求、冉耕的同族,且都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鲁国担任过“季氏宰”,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在任职期间,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在他看来,为政者,既要认真细致地研究政策,又要以简略的形式来治理百姓。这种思想与孔子的法治思想相沟通。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对荀子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他举贤才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不少统治者谈论选拔人才时多举孔子和他的事例。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在孔子的弟子中,德行科有四位著名弟子,第一位是颜渊,第二位是闵子骞,第三位是冉伯牛,第四名就是冉雍。他为人谦和,不计较人们以往的过错,平时也不和别人辩论,实践了孔子“仁者,其言也良”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受到孔子和后世的称赞,不仅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而且在临终时还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荀子认为他可与孔子并列为“大儒”,在《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zhi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可见评价、敬仰之高。
据说,在孔子死后,冉雍与闵子等参与了《论语》的编辑。

漆雕开:学无自信不出仕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孔子弟子,生于公元前540年。说,读yue,同悦,高兴的意思。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孔子让漆雕开去出仕做官,但漆雕开却担心自己的学问道德不够,不能胜任,就对孔子说:现在让我担当一方重任我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孔子听了后非常高兴。
我们知道,孔子设坛授徒的目的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干部政治学院”一样,是为实现以仁道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培养人才,“学而优则仕”是其教学的目标。所以,对于他认为学业有成,“可以毕业”的弟子就鼓励并推荐他们去各地做官,因此,在当时的诸侯各国,都有其弟子担任各种政治角色。反过来讲,大凡拜入孔门的弟子,都希望能够获得出仕做官的机会,为个人寻找一条政治出路。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漆雕开“可以毕业”去出仕做官了,这是多好的机会啊?!放在现在,那可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呢!但漆雕开却感到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对于做官还没有足够的自信,想继续学习,以后再去做官。这至少反映出了漆雕开在个人道德修养上的两个方面的美德:一个是他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就是追求真正的学问,“务实”就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不因为学业优秀,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就自满,就自以为了不起,二是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他担心的是自己“功夫未到家”,勉强出仕难以出色担当重任,愧对“服务的对象”,辜负了老师的期望。漆雕开主动放弃这次“出道”的机会,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孔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教诲,所以孔子很高兴,也很赞赏。
漆雕开比孔子小十一岁,在儒学史上,是一位有相当地位的人物。他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韩非子·显学》把他列为儒家八派之一,即:漆雕氏之儒。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