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玉蟾茶”茶叶基地欢迎你!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37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读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人。
河南巩县生,世代为人臣。
自幼受熏陶,才智力过人。
七岁能赋诗,十五即诗人。
二十始漫游,吴越山水林。
参加进士考,未中又礼巡。
齐赵大地走,洛阳识李君。
相邀游梁宋,并再齐鲁临。
三十五理想,致君风俗淳。
欲求助功名,长安言帝君。
下诏求贤士,奸佞操权阴。
天下才子试,及第无一人。
仕途受挫折,生活落泊困。
卖药于都市,寄食友朋邻。
天宝十年正,玄宗祭祀神。
趁机献三赋,赏识命待讯。
长安困十年,河西县尉任。
上任甫不久,安史之乱临。
岁末离长安,奉先归家门。
写下名史诗,光彩照乾坤。
李淳灵武即,冒死前投奔。
不幸被捕获,押至长安门。
至德二年四,冒险出逃奔。
投奔朝廷地,述怀面呈君。
任命左拾遗,救人触怒君。
人救免治罪,贬为州参军。
乾元二年七,弃官成都临。
西郊浣花溪,草堂定居稳。
宝应元年正,尹武成都任。
好友相逢后,草堂唱和吟。
永泰元年四,严武一命殒。
失去无依靠,离都出江滨。
大历元年时,复达州生存。
三年后东下,飘泊江湘滨。
常住在船上,饥饥藉众人。
大历五年月,移居衡州郡。
是年寒冬季,小船人命殒。
享年五十九,一代诗圣人。
虽然逢盛唐,一生多艰困。
快意八九年,时光多暗昏。
两次游山东,登泰留诗音。
开元二四年,洛阳试不进。
始游赵之地,司马乃父亲。
泰山兖州辖,从容游岱汶。
深为泰山动,感慨出诗文。
相识苏源明,有幸逢其君。
二人意气投,纵游皂枥林。
驰马逐众兽,飞箭射鶬鹑。
神采飞扬兮,进取之精神。
开元廿九年,泰山攀登临。
写下望岳诗,一惊天下人。
大历三年时,又诗揭谜云。
泰山诗不止,散失已无存。
泰山游不久,离鲁返洛郡。
二次齐鲁游,天宝四五春。
泰山南北侧,汶河之水滨。
复与李白遇,还有高李君。
文坛巨擘聚,高歌复长吟。
千载逢盛会,文学史难寻。
有士惊呼曰:太阳碰太阴。
盛会留名篇,齐鲁增色韵。
李杜当初识,天宝三四辰。
杜时不饱腹,赐金放还身。
际遇志向同,相互倾慕亲。
从此结至交,肝胆相照人。
夏秋与高适,同游琴台临。
慷慨怀古事,畅谈论诗文。
天宝四年夏,相携济南郡。
相邀李邕至,相聚与诸人。
与李忘年交,二人心相印。
久别又重逢,欣喜添精神。
历下亭设宴,欢聚尽故人。
纵饮复剧谈,说古又论今。
豪歌咏怀志,赋写妙诗文。
历下盛会后,众人各自奔。
是年金秋日,任城会李君。
好友许主簿,酒楼会二人。
登高欲望远,饮酒多清吟。
北望泰山雨,遂赋诗记真。
此后携李白,东蒙山留痕。
寻访道教士,丹丘范十君。
杜西入咸阳,李欲游吴闽。
二人此将去,设宴话别分。
两年交游过,情同手足亲。
临别意绵绵,依依难舍分。
白作诗纪念,以表敬意心。
几天后复宴,举行在石门。
席间人举杯,吟诗赠答君。
白诗二首中,情切意亦真。
石门相别后,从此未近身。
虽再未相见,各自挂在心。
天宝十年日,白漫游平阴。
作诗寄杜甫,诉说思君心。
杜甫亦怀念,十二首诗品。
情挚深厚谊,切磋诗艺论。
唐代诗坛上,光辉一页存。
留与后人读,回味意未尽。
读诗仙与诗圣
序: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诗仙诗圣李与杜,诗坛并举两高峰。
李白浪漫天地诗,杜甫现实悯民情。
李白仗剑游天下,杜甫吟唱一路行。
李杜相逢齐鲁地,高歌长吟结深情。
牵手漫游岱汶滨,设宴欢聚历下亭。
吟诗赠答寄友谊,诗坛佳话人传颂。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