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归侨“越南村”
文图/李湘江

在风景秀丽的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温泉之乡恩平境内,有一条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小村子——大槐镇牛山村委会侨龙村。这条村子是1986年由广东省华侨农场总局拨资建设安置越南归侨的,至今已经有35年。
如果说,这条村子至今记忆着大槐华侨农场的历史故事。那么大槐华侨农场又是一个集知青、归侨(难侨)于一体的韵味十足的华侨农场。

如今,大槐镇牛山村委会的侨龙村,却被外界、媒体传媒称为“越南村”。这条深藏在绿树丛中被茶树、龙眼、树菠萝等水果园包围着的村子,又被外界称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新娘”,却又成为今天一个新游览、休闲的新景点,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走进归侨“越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寬阔的村道、整齐的粉黄色的5排房子、正面墙上绘画、《广东省卫生村》的碑壁牌匾、村道右側独具一格的宣传橱窗和宣传长廊、还有花果树包围着的小公园和凉亭、还有定位停放小车的停车场、还有宽敞的篮球场、还有清洁卫生干净的公共厕所。全村的村道、巷道、篮球场、停车场、小公园干净清洁卫生。走进“越南村”,就有一种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感觉!

侨龙村的村民十分好客,见了我们到来就热情地打招呼,十分有礼貌,热情大方,个个脸挂笑容,好客,健谈。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很好,生活过得很开心,很满足,很幸福,很快乐!
笔者见他们这么心情好,就有意地问他们:
“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很满意!”
笔者又问:“应该感谢谁呀?”
这一问村民更激动了,他们齐声说:“感谢祖国”、“感谢共产党”。

这时,80多岁的苏老伯心情特别激动。他说:“还是祖国的怀抱最温暖”。
是啊,苏老伯的肺腑之言,不正是这些归难侨的共同心声吗?
侨龙村的村长苏积有陪同我们参观了村子并详细地介绍了侨龙村的往昔和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大槐华侨农场的前身是广东省农垦局直辖的——大槐国营农场。在60年代至70年代,据统计,该场共安置广州、汕头的知青近1200名(其中汕头706名,广州475名)。

1978年,越南政府排华,该农场1978至1979年间共安置7批越南归侨429户,共2436人。
在这些归侨中,1978年被越南当局排华驱赶回来的被称为“归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前,逃难选择回国的被称为“难侨”。
当年,这些归难侨是分散安置在19条村子上居住的,他们的村子起名都是带有“侨”、“越”字的。如“侨龙”、“越贵”、“越华”、“越侨”等等。

1978年10月,国营大槐农场改名为广东省大槐华侨农场。接着,省农垦总局把大槐华侨农场移交给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
1995年10月,体制改革设立镇制,把大槐华侨农场改为恩侨镇,保留大槐华侨农场的牌子。2001年11月,恩侨镇与大槐镇合并为大槐镇,仍然保留大槐华侨农场的牌子,一直至今。

今日的侨龙村是1986年省华侨农场总局专项拨款建设的侨房。这里的村民都是清一色的侨民及其后代,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大部分还是沿用着越南的风俗习惯,保留着侨民风情特色,故被称为“越南村”。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侨龙村全村的村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响应政策,配合各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一是成立村民理事会,加强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村民理事会由村长、党员、外出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经常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制订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行列,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高。
二是邀请专业机构,规划规制建设宏图。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侨龙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指令专业规划机构部门根据侨龙村的实际,侨民的风俗特色“量身定制”,科学的长远布局,保留“侨”特色的惠民利民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宜游的新乡村。

三是整合土地资源,“弃己为公”。村民们按照规划,自觉地把自家使用的菜地、空地、小晒谷场、自种的杂树、果园的果树等自行清理,无偿地献给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美丽新乡村。
四是人人参与,和谐共享。村民们自觉圈养家禽牲口,坚持做好日常的清洁卫生管理工作。人人参与,个个自觉,主动参加清洁打扫小公园、停车场、篮球场、村道、巷道和一切通(空)道,保持村子清洁干净卫生,自觉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共享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今日的侨龙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整个村子已经披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衣,为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引领的带动作用!
是啊,祝贺你,归侨侨龙村!祝贺你,归侨“越南村”!
(完稿于2021年春)

【作家简介】李湘江,男,中共党员,广东恩平人。笔名山娃子、江帆、江涛。供职于市委机关,科(局)级干部、国家公务员,一直从事宣传教育文秘、公文、党建等工作。作家,诗人,从小喜欢文学,热衷于写作、书法、美术等。各类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升发表。有作品入选《时代“梦想”收获》首届“时代杯"全国文学文艺作品大赛优秀作品集、《广东人口快讯》优秀作品集等。其书画入编《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精品集》。已出版《春天的故事》《天地农人》等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在希望的田野上》《釆摘山稔果的孩子》《情韵悠悠》等诗集,被誉称为“多情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