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这样的双男主剧,燃爆了!
作者:吴蕾 朗诵:文嘉 编辑:庐州成
其实,这篇推文太晚了。
我郑重推荐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剧作《觉醒年代》。该怎么评价这部电视剧呢?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这部剧就值120分!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钱玄同、鲁迅、辜鸿铭等等人物,都是历史课本、语文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新青年》、德先生和赛先生、白话文运动、狂人日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事件,都是历史试卷中的重要考点。 当他们从书中走来,当历史事件被艺术化唤醒,我们看到了党的先驱是如何在蒙昧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看到了在历史书中一笔带过的事件有怎样曲折的褶皱,看到了语文书中让我们大段大段背诵鲁迅文章的良苦用心。 这部剧是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为线索,首次以陈独秀、李大钊为双主角,描写他们的品格风骨,展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这样干巴巴的介绍实在是有辱这部剧的风采。这部剧总是让人看着看着就笑了,看着看着就懵了,看着看着就哭了。 总而言之,太燃了,燃爆了。
01知我者,谓我心忧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而李大钊正在日本留学。他们的相遇,源自爱国留日大学生对陈独秀写的《爱国心与自觉心》的不理解,认为陈独秀说“这样的国家无可救药”就是所谓的汉奸,意欲对陈独秀群起而攻之。 24岁的李大钊独具慧眼,他能够在人群中,看到34岁的陈独秀对国家更为深切的爱。李大钊保护着陈独秀冲出重围,来到一棵大树下请教切磋真正的爱国是什么,真正救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李大钊理解陈独秀,陈独秀也欣赏李大钊。虽然他们相差10岁,但是他们的观点、志向却十分一致。 他们认为爱国要有立场,不能打着爱国的旗号去当封建帝制的顺民。不能再走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新路。李大钊问陈独秀新路在哪里,陈独秀说我也不知道。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坚定也最深情的“我愿意”了。 临走前,李大钊把自己的一件大衣送给了陈独秀。流亡中的陈独秀倒大大方方地接受了。所谓君子,志同道合,但并不拘泥于小节。 当几年后,李大钊回国办《甲寅》杂志,与陈独秀见面后风趣地问:“仲甫兄,我的那件大衣你是不是该还给我了啊?”陈独秀又抖起了机灵,说这件衣服灌注了守常兄深厚情谊,比任何衣服都暖和,他是不会归还喽! 陈独秀的“抖机灵”让我们看到了党的缔造者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光辉形象,正是有“人”的喜怒哀乐,拉近了观众与伟人之间的距离。 当然,伟人也有被怼的时候,汪孟邹负责《新青年》的日常事务,他对陈独秀说,你呢,大思想家,就尽情地放光芒吧!
02谁不想要这样的抱抱热情似火的陈独秀,见到喜欢的人必须抱一抱。 陈独秀爱才。当他读到李大钊写的《厌世心与爱国心》,他就对李大钊充满敬爱之情,虽然他比李大钊大10岁,但从不以年龄、资历摆架子,总以“守常兄”称呼,并积极为李大钊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介绍李大钊到北大图书馆担任馆长。 当他来北京寻求《新青年》的支持资金,遇到老朋友蔡元培三顾茅庐,他在大雪中与蔡元培紧紧相拥,不禁让人热泪盈眶。谁不想要这样爱的抱抱? 当他读到远在美国读博士的胡适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他激动地手舞足蹈。虽未与胡适有过半面之交,但他却认为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第一人,给予胡适很高的评价。甚至在胡适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他的大力举荐下,胡适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真诚豁达,性情热烈,似一团火,能点燃周围人的激情。 他和汪孟邹一起到北京谈合作,心情激动之下,直接骨碌到雪地里;他和钱玄同相约陶然亭,踏雪寻梅;和易白沙纵酒狂歌;听到英国人的无理要求,直接一脚踢翻眼前的凳子;演讲时,慷慨激昂;高兴时,浑身都在迸发着喜悦;愤怒时,胸膛都要喷射出火焰来;悲伤时,让人看着都心碎…… 性情中人陈独秀,有情有感、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也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就像章士钊所评价的:“陈独秀是天生的领袖。” 而李大钊爱民。当他从日本留学回来,看到灾难深重的中国普通百姓,他感到痛心疾首。 李大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知行合一。他不仅停留在做文章呼吁上,他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俯下身子,向广大劳工伸出双手和拥抱。 为了给劳工的孩子看病,他不仅变卖了自己的大衣、皮鞋、怀表,还提前赊了自己的工资。当工友向他下跪致谢时,被他紧紧地抱住。 正是这样的思想铺垫,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依靠工人的力量进行社会改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生活中的李大钊,几乎把自己在北大不菲的工资全都用来救助穷人、帮助学生。他花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为过不起年的工人们送去年货,并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勉励工人们学文化、接受新思想,站起来。 同时,李大钊对妻子儿女的爱也是跃然屏上。他对妻子敬之爱之,对儿女和蔼可亲、教育有方。再想到他受极刑而就义,让人对李大钊的敬爱、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天生领袖陈独秀,人间理想李大钊。
03看着看着就哭了“五四运动”是这部剧的高潮。当蔡元培为营救被捕的32名北大学生,四处说好话,又四处碰壁之时,我们感受到这位老先生的正直、善良与爱生之心。 当陈独秀随着蔡元培到监狱接学生回校时,激进的学生们表示要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大众,誓死要把牢底坐穿! 陈独秀被学生们的天真感动,被学生们的斗争牺牲精神感动。但是他分明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希望,中国未来的希望。他在牢门口放声大笑,笑中带泪。 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在这里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 紧接着,陈独秀也因在街头演讲被捕,李大钊积极参与营救,在陈独秀获释后,李大钊还特地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欢迎陈独秀出狱》:“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究战不胜真理。什么监狱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随着斗争的深入,蔡元培和李大钊越来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倾向武装斗争,越来越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幸福、民族富强。 当陈独秀躲避北洋政府的搜捕,由李大钊护送,乘坐一辆带篷马车离开北京的路上,他们看到灾民遍野、饿殍遍地,水深火热,他们便更加坚定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带领人民斗争的决心。 当他们当着灾民发誓,天边多了一道云霞。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用精妙的构思、热忱的创作、考究的服化道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燃情岁月。 这部主旋律影视剧,恰好说明了题材不是原罪,无数人的催更、追看说明主旋律依旧能够做到有内容有流量。 这部正统的主旋律剧,建议你配着弹幕看。其中的留言可以说是弹幕中的一股清流。一些人说,看着看着就哭了。一些人说,燃爆了,恨不生在那个时代!一些人说,这盛世如您所愿!还有很多人呼吁要设置成免费观看,尤其让大中小学生观看,因为革命先辈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时,同样年轻。以他们为坐标,能够让当代青少年有更多的人生和未来的启迪。 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要迎来百年华诞。我们总是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因为只有知道我们从哪来,才能更好地明确我们已经拥有和该往哪去。我们的前辈在一片思想的混沌中苦苦思索、追寻,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才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这个过程是多么的不易,也是多么的艰辛,灌注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我们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有着明确的方向道路,但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能够参与其中,是个人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国家之大幸。 剧中陈延年、陈乔年牺牲的镜头,惹哭了众多的观众。就像这个特写镜头一样: 镣铐锁不住追寻的步伐,是鲜血染红的灼灼桃花。

朗诵 文嘉,本名白家文。朗诵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曾经的羊倌儿,军官,税官。诗文作品在《解放军报》《税务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有发表。
朗诵定位:‘传承优秀文化,激发向上力量,赞颂幸福生活,芬芳美丽世界。’在多家公众平台发布朗诵作品数千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