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代伟人毛泽东居住在长沙工作、生活,活动范围拓展到湘赣边界,特别是工业重镇安源。1920年冬,他以湖南一师附小主事的身份,以考察教育的名义,第一次来到安源近郊,借住鳌洲书院,总结之前开展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深入学习《共产党宣言》,探索革命道路,回复新民学会向警予等人的来信,表露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初心,并写下《虞美人•枕上》一词赠予杨开慧,表达忧国忧民和对杨开慧的思恋。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来安源考察,以后先后八次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并派李立三、刘少奇等加强组织和领导。本文回顾了他们于建党初期在安源的改革与创新。
揭秘中国共产党上世纪20年代在湘赣边界安源的改革与创新
肖建萍 刘凤霞
1892年,为解汉阳铁厂燃煤之急,张之洞在萍乡设立煤务局,收购萍乡之煤,供汉阳铁厂炼焦。1898年,清廷准奏,盛宣怀创办萍乡煤矿,并就地炼焦,以防运输途中掺假。因主机矿设在安源,又习惯称安源煤矿。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安源因中国最早、亚洲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而驰名中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安源又因“红色工运”、及“秋收起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受到世人,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安源在党史上着墨不多,却举足轻重。中共四大以前,全国党员仅千余人,其中1/5的党员在安源,三届、四届中央执委都有安源工人。安源创造了中共党史上许多全国第一,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工运领袖,安源由此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
刘少奇1925年,《“二七”失败后的安源工会》一文中指出:“中国工人运动,自民国十二年二月七日京汉罢工失败后,所有各处的工会,除广东以外,差不多都被封闭,或无形消灭了。但是,在这种全国工人运动极度沉寂的时期里面,独有安源工会偏偏不是这样,偏偏还能打破一切障碍,发展自如……。”那么安源打破了什么,又发展哪些事业呢?本文特以今天改革创新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试作解读。
1、创立民主选举制度,工人破天荒有了选举和被选举权。
安源工会诞生于1922年5月1日,是全国成立较早的工会组织之一,因区别与其他黄色工会,故取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工会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制定了哀而动人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罢工五日,未败一事,未伤一人,取得完胜,工会与路矿当局签署十三条协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力。”从此,俱乐部成了安源万余工人的靠山。工人也从此获得做人的权力,这场人权斗争的胜利直接影响后来路矿当局人权制度改革,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打破沿用多年的包工制度,增加工人年终夹薪,以及工会民选制度的建立。
1923年“二七”失败后,中央对两湖干部做了调整,中共武汉区委的陈潭秋、李求实等人调安源工作,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李立三调武汉区委工作。李立三调离安源后,刘少奇接任俱乐部总主任一职,他根据安源的实际情况,参考苏联工会和法国工团的模式,对俱乐部进行了全面改组,以民主选举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彰显共产党人主导的工会组织与安源其他帮会的最大不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基本组织为十人团,其中产生十代表一人。再从十个十人团中,选出百代表一人,以此类推,千代表一人,千代表也叫总代表,总代表也叫最高代表。最高代表会议是俱乐部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一个执行委员会。凡工人中出现普遍性问题,或涉及矿局产出问题,执行委员会作决议时须经十代表或百代表会议议决通过,方能生效,有关地委人事任免问题,地委书记推选,俱乐部最高代表会议议决通过,方能认可。安源工人破天荒平生第一次有了选举和被选举权。有专家称,全国人大的雏形在安源,指的就是这个最早的民选制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有了这个极有系统,组织严密的机构设置,使得安源工会能在全国白色恐怖下,巍然独存,成为全国工运的一面旗帜,最终为毛泽东在安源策划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减轻工人生活困苦,创办工人消费合作社,工人凭购物证,可买到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不久,毛泽东带着一大会议的使命,来到中国产业工人高度集中的安源考察,发现工人80%是湖南人,深受资本家的双重压迫,工人求解放心情迫切,认定安源是今后湘区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随后,派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立三来安源具体开展工作。李立三依照毛泽东的指示,很快成立了党团组织、工会组织。
安源市镇不大,但人口密集,店铺鳞次栉比,主要商铺由帮会、矿霸操控,缺斤缺两,以次充好,哄抬物价,时有发生,工人生活苦不堪言。根据党的“二大”附加决议案“工人消费合作是工人利益自卫的组织,共产党应该注意活动此种组织”的意见,李立三提议创办工人消费合作社,方便工人购买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1923年2月7日,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在安源老后街口,租赁一幢45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二层红色小楼,独自设立门市,正式对外营业。中共湘区党委先后派易礼容、毛泽民、唐升超、毛福轩等来安源协助办社。起始易礼容担任合作社总经理,俱乐部副主任朱少连担任副总经理。1923年夏,易礼容调离,由毛泽民代理总经理。消费合作社主要经营有油、盐、米、酱、醋、茶,以及布匹、文具、日用百货等 ,由于得到了广大工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越办越红火。创办之初,由于货价便宜,奸商和矿局职员乘机抢购倒卖,从中渔利。俱乐部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向俱乐部部员发放购物证,规定持证购物,保证了俱乐部部员的利益。后来,安源街上卖布、卖杂货的商人也加入俱乐部,成为了消费合作社的分店。
3、创办工人银行,发行股票和纸币,既为工人当家理财,又为党组织储备活动经费。
1922年9月,安源大罢工胜利后,路矿当局补发了欠饷,年底还发了夹薪,青年工人手头有了钱,不是赌,就是嫖。为此,俱乐部最高代表会议决定,工人消费合作社以发行股票方式,为工人增加储蓄理财,年底分红派息。消费合作社《招股简章》规定:每股洋元5角,共招20000股。凡工人俱乐部部员每月工资在9元以下者,劝认1股。9元以上者,劝认2股。每人最少的认购1股,最多的认购14股。1923年初,合作社股本资金合计光洋2万元,其中8千元为部员认购股票资金,1万2千元为俱乐部基金。每股股值伍角,年息八分四厘。
1924年8月,俱乐部决定在消费合作社增设储蓄部,除发行股票外,还发行纸币 10000元。工人听从俱乐部指挥,将手上多余的钱存进了消费合作社。到1924年12月,合作社的资金由原来的18600元增加到28300 余元。为确保消费合作社银钱兑换的正常开展,1923年11月,经最高代表会决定,工人在合作社兑换铜圆时,须携带购物证,每人每日只能兑换1次,每次只准兑1圆,一个月可兑换10次。这样,既减轻了路矿工人银钱兑换需贴水的经济负担,也平抑了市场银钱兑换补水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开展银钱兑换业务既对市场货币面值余缺进行了有效调节,减少了路矿工人被资本家的剥削,人称消费合作社的银钱兑换股为“工人的银行”。
据时任中央秘书兼会计,经管全党活动经费的罗章龙回忆:1923年党的三大以后,除共产国际定期拨给一部分经费外,党的活动经费主要储备点,北方是全国铁总,南方是安源。安源在取得罢工胜利后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工会基金,除自己举办颇具规模的工人消费合作社和工人教育事业外,常给各地工会提供经费援助。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兴办工人储蓄、发行货币是我党领导金融事业的最初尝试,为中共开展经济工作,训练管理经济的能力提供了经验,也培养了金融人才。曾在安源从事经济工作多年的毛泽民,后来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银行的首任行长。
4、打破包工制,改合作分账制,从根上杜绝监工、工头的层层盘剥。
安源煤矿自开办以来,一线生产一直沿用多年的“包工制”。矿上的工程由大工头包揽,再分放给若干小工头,工人则受雇于小工头。每个大小包工头手下都有几十至数百名矿工。工人每日由工头计算工账,可随意克扣。通过层层盘剥,发饷之日,工人到手的工薪已寥寥无几。
1922年9月,安源大罢工胜利以后,俱乐部为维护工人的利益,抓住时机趁热打铁,一举打破矿局沿用多年的包工制。即,将窿内及窿外各工作处的包工制一律改为工人合作分账制。规定:窿内工头每月工资自10元起至30元。工人工资照罢工条件规定不变,其余各项消耗归合作账内开支,所得红利工头占15%,领班占5%,剩下80%由工人平分。这样,工人除了自己的正当工资不再受工头盘剥外,还可以拿到红利。中国工运杰出领袖邓中夏在1930年所著《中国职工运动史》中,对安源打破包工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中国工运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5、工会参与企业管理,实行工人高度自治,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二七”失败后,全国工运转入低潮,各地工会被封或无形消灭。为保安源星火,毛泽东赶来安源巡视,并送八个字的斗争策略:“弯弓待发,立取守势”。安源工会根据其斗争策略,制定了“促萍矿发展,保工会生存”十字斗争技巧,动员所有工会干部下井抓生产,拿产量做文章,保证日产2300吨煤。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汉冶萍公司董事长孙宝琦闻后欣喜,电令萍矿矿长,“俱乐部既然能维持萍矿出产,实无解散之必要。” 董事长一纸电文使俱乐部化险为夷,赢得合法生存之条件。1923年6月,俱乐部“第三十一次最高代表会议议决:组织出产整理委员会,负责整理萍矿出产,提倡工人自治。出产整理委员会成立后,对萍矿出产,竭力维持;由各委员轮流日夜进班视察,出产整理委员会执行委员长周怀德亲自在现场执行俱乐部决议,抓出早班、消极怠工、不服从工头管理等。通过对劳动组织的整顿,萍矿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量上来了,矿上履约率提高了,工人有了收入,生活好了,家庭矛盾少了,更能听从俱乐部的指挥。同时,由于俱乐部在工人中的威望提高,矿局授予俱乐部工人民事纠纷裁判权。与此相反,矿局的权力下降了。矿局有人叹道:“矿局工头、职员皆不能解决的问题,必待俱乐部的裁决方能解决。如司法科从前案件纷纭,门庭若市。自罢工以来,竟成深山古寺,足迹罕少,因所有问题不至司法科而至俱乐部故也。俱乐部一方能使工人自治,一方能解决工人之间纠纷,工人对俱乐部之信仰既如此之坚,萍矿之命脉,已操在俱乐部之手。”
1926年8月,北伐军进驻安源,在安源地委的领导下,成立了萍矿总工会,接管了萍乡煤矿,安源工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矿山主人。
6、改造萍矿矿警队,使之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工人武装。
安源建矿之初,总办张赞宸提出:效西法,筑铁路,开银行,办学堂,设兵防。一支近四百人的萍乡煤矿矿警队在此背景下诞生了,原本设兵防的目的是维护矿山生产和社会治安,抓捕在矿上偷铁、偷炭、偷饭吃的盲流和煽动闹事的乱党分子。
安源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开始陆续派党员秘密加入矿警队,其中有杨士杰、刘先胜等人。1925年9月,俱乐部被封以后,矿局遣散6000工人,其中一部分,被湘区委安排去广东参加革命军,另一部分安排在株萍铁路沿线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8月,这些拿起武器的安源工人随北伐军杀回安源,恢复安源地委,成立了萍矿总工会,接管了萍乡煤矿。为吸取“九月惨案”教训,安源地委决定改组矿警队,实行党管武装,派那些参加革命军的工人和纠察队队员到矿警队担任连、排、班长,将矿警队原来的三个连扩充为九个连的团级建制,使其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政治上可靠,有文化、守纪律的矿工武装。1927年9月,矿警队作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主力部队参加秋收起义,从此,跟着毛泽东,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9月至1930年12月,安源先后有5000余名工人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后,身经百战的安源工人有13人授予开国将军,其中一人授予上将,四人授予中将、八人授予少将。建国初期,全国有十大将军县,但将军矿唯有安源煤矿。
参考资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安源路矿工人运动》
中国工人出版社《刘少奇论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