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牛年,希望今年拨云见日,牛转乾坤,祝愿大家在牛年牛气冲天!

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辛苦劳作、埋头苦干的寓意,俗语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也诚恳地说愿做一只孺子牛。
在农耕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古代,牛最大的用途是耕田,耕牛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视牛为神明,但也对牛非常的重视,历朝历代都制定了法律保护耕牛,私自杀耕牛是大罪。
所以诸如《水浒传》之类的白话小说中,英雄人物进酒家动辄要切三斤牛肉的情节几乎不可能存在,而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也吃不到牛肉。
此外牛还有倔强顽固的一层含义,“牛脾气”,“倔的像头牛”也频繁的出现在人们口中。当代社会的汉语语境中,“牛”又多了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很厉害,很了不起,经常组词:“牛逼”,这个词的流行程度堪比国骂,连英语中都造了一个词和它对应:“niubility”。
另一个含义特指全面上涨的股票或证券市场,就是大家常说的“牛市”。世界人民都喜欢牛市,就连贪婪无人性的华尔街都铸了一尊金牛。

此后这只牛便经常出现在老板的办公桌上了
从古至今,牛是经常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动物,早在人类文明诞生初期,它就被绘制在了岩壁上。在法国拉斯科山洞发现的壁画,是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的原始人类绘制的,当时人们表现动物形体的能力已相当高超。毕加索看到这些壁画说,和它们比起来,人类的艺术是在退步。

在古埃及壁画中,牛的形象也很常见,而且功能性凸显,产奶和耕田的职责与今日无异。

中国的汉字始于象形文字,“牛”字就是由典型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
发端于1400多年前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牛的形象,只用寥寥数笔,古代画工就勾勒出山林逐猎的紧张气氛和野牛的雄健姿态。
敦煌唐代壁画中,中原农耕生活画就多了起来,其中牛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咱们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就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另一位唐代画家戴嵩的绢本绘画《斗牛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对水牛运动的处理非常精湛,在以写静为主的中国画里非常特殊。

近代以牛题材闻名的画家非李可染莫属,通过简单的线条与墨块就精妙的勾画出水牛的形态和气质,绵长的意境感是李可染作品的显著特点。

当代美术大师韩美林的牛,则装饰感十足,代表了他一贯的风格。

戴嵩的《斗牛图》描绘的是 两只水牛相斗的情景,直至今日,云南苗族、撒尼族等民族还保留着斗牛的习俗,与斗鸡斗狗相似,斗牛比赛是让两只公牛相互战斗。

说起斗牛,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西班牙国粹,与咱们云南的斗牛不同,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斗牛士在经过几番挑逗后,最终要成功的杀死公牛。
西班牙斗牛是残酷和血腥的,因此也受到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但这都阻挡不住西班牙人民对斗牛的狂热。有两位大艺术家都是斗牛的粉丝,一位是毕加索,大师以牛为题材绘制了非常多的速写,这些作品由繁入简,最终回归人类原始的天性,而那几笔线条,却体现出我们看到“公牛”二字时能想到的一切。

另一位就是海明威,他的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中,斗牛是非常重要的情节,其中对斗牛规则和场景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运动的说明书,想了解斗牛的朋友务必读读。

斗牛又让影迷们想起导演管虎的那部《斗牛》,电影虽聚焦到代表革命火种的牛,但内核还是写人,尤其是小人物在历史狂流中的所作所为。
大洋彼岸的一部动画《公牛历险记》也关于斗牛,独特的动画中的主角费迪南德就是一只斗牛,然而性格温和内敛的它如何做好一只斗牛呢?
看海报都能感到《公牛历险记》的温情,而另一部关于牛的电影,伊朗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伊朗第一代导演达瑞什·麦赫瑞的《奶牛》,则非常的冷酷和后现代了,电影以形而上的哲思探讨存在主义的基本问题。

去年美国的一部小众的电影在众多电影节大发异彩,它也成为了今年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这部电影也是关于牛——《第一头牛》。
一个白人厨子和一个华人移民来到荒蛮的西部,悄悄借一头奶牛合伙做起了糕点生意,但残酷世界中的友情是脆弱的。关于牛就说到这里吧,下期见!

主任:李海涛
总编:阳 光
《21世纪文化艺术专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