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与近体诗
文‖曾佐勋 唐民安
(中国地质大学大地行吟诗社)
一、引言
武则天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更是近体诗(格律诗)发展的推动者。有《垂拱集》100卷和《金轮集》10卷俱佚。现存诗歌59首,其中《全唐诗》收录46首。其余13首散见于《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河南登封和偃师等地民间碑刻和摩崖石刻,个别存于地方志。大体可以分为政治类、山水类、抒情类、赐赠类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诗,包括诗经体、离骚体、乐府、近体诗等。本文并不准备对武则天的诗作进行全面介绍,仅简略探讨武则天与近体诗的相互关系。
二、近体诗成就了武则天
1. 一首七言绝句,让武媚回归帝王身边,进而走向权力巅峰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召14岁的武珝(xǔ)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伴驾12年未得晋升。在太宗病重期间,与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武则天与其她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依例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在寺内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她给继承皇位的唐高宗李治写了一首情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虽然用了《如意娘》乐曲,但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一方面,既有含蓄比兴,又有直抒胸臆。思念之切,憔悴之容,哀怨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鲜明执著、毫不掩饰、毫不扭捏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引自王僧儒(南朝梁)的“看朱成碧”后世又被李白、辛弃疾等唐宋诗词家广泛采用。这首诗对后世创作有直接影响。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二中“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尾联构思极为相似。正是这首七言绝句,唤醒了还在服孝期间的唐高宗对于武媚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将她接回宫中,次年拜二品昭仪。655年册封为皇后。在高宗生病期间,代为批阅奏章,处理朝政。674年尊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高宗驾崩(683年12月27日)到690年10月16日的7年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天后改名为“曌”(zhào)。她自造的这个字,形象地体现了男女平等、阴阳相合、日月同辉、当空普照等内涵。
2. 一首折腰体五言绝句让武则天坐稳了武周江山
690年10月16日(重阳节),武曌在群臣请求下称帝,改李唐为武周。但江山不稳,如次年腊八,有大臣意图谋反,以百花盛开为名,邀请女皇去上苑赏花。女皇明察善断,将计就计。并写下一首霸气的折腰体五言绝句《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此诗充满帝王霸气。为这位初登大宝的女皇,树立了神圣的权威与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被称为大唐第一狂诗。比诗仙李白桀骜不驯的另一类狂诗更胜一筹。当次日(腊八节)群臣去上林苑,看到百花盛开的景象,无不为之惊奇和臣服。想要谋反的臣子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对女皇更加敬畏,不敢轻举妄动了。女皇兵不血刃,用一首折腰体五言绝句平息了一场谋乱,为此后的武周江山稳固,起到了精神威慑作用。直到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尊号“则天大圣皇帝”。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现、当代才有了“武则天”这一称谓。
三、武则天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
近体诗的发展,武则天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她不仅大力倡导,身体力行,将宫廷诗推广到山水诗,还从科举制度改革,积极组织诗会等不同形式进行了大力推动。
1. 武则天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刺激了全民学诗吟诗热情
唐代史学家沈既济评价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君临天下之时“公卿百弼,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永隆二年(681年),病重的唐高宗几乎已经不能处理政事,基本上由武则天主政。正是这一年,科举开始考诗赋。武则天亲临考场,甚至主持考试。不问门第出身,只凭考试成绩录用提拔官吏,大大刺激了全民学诗吟诗热情,加速了近体诗的发展;并对整个唐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武则天带头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锁链,促使唐代涌现了大批女诗人。晚唐以后,女性的地位又开始下降,唐代很多女诗人的作品没有得到像男诗人那样多的保存。即使如此,《全唐诗》收入的2529位诗人中,女诗人占120余位。上自皇帝王妃,下至尼姑妓女,遍及各阶层。如唐代四大女诗人中的,李冶、鱼玄机、薛涛、刘采春。这里仅举一个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得到武则天召见的7岁女神童为例说明。“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一首标准的五言绝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其创作技巧十分奇妙。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首联点明地点,隐喻时间、事件;尾联感叹自己不能像大雁一样,与哥哥一起回海南。把时空一下拓展到哥哥回到离京城很远的故乡。7岁女童就有这么高的诗作水平,可见当时格律诗普及程度。武则天带头冲击传统性别观念,使得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张扬,女性地位的高涨,在封建社会是空前绝后的。体现出了充满青春活力和豪迈气势的大唐帝国妇女风貌。
1. 武则天经常组织诗会,促进了近体诗的快速发展。
武则天经常组织诗会,对于格律诗定型和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举两例说明。
1)龙门诗赛
在690-699年之间的一个春日,武则天游洛阳龙门,景明日丽,心情愉悦,遂令群臣赛诗,优胜者,赐以锦袍。片刻,左史东方虬(qiú)最先交稿一首折腰体五绝《春雪》。由于其又快又好,赐予锦袍。后陆续交稿,最后宋之问呈上他的长诗《龙门应制》,百官齐声称妙,武则天神采飞扬,连连赞道:“此诗更高! 此诗更高”!以至于夺过东方虬手中锦袍,转赐到宋之问手中。群情沸腾,纷纷祝贺宋之问“夺冠”。该典故史称“龙门夺袍”。
2)石淙会吟
公元700年(武周圣历三年)夏天,武则天率群臣到嵩山避暑,在石淙河大宴群臣后,又举行了诗会。她率先即席作了一首折腰体七律《石淙》:“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镜头先从嵩山秀美景色转到洛阳京都;顺势扫到全国,赞美均田制带来的国泰民安;然后用特写镜头写石淙近处的山高水低;最后将镜头转到欢宴的君臣和兴高采烈回归行宫的队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时空转换自然。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10年以来富民政策效果显著,风调雨顺,以及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理顺了武李两家关系而开心。诗中的武周王朝恰似人间仙境。君臣和谐畅饮,归途心情愉悦马蹄欢,一片祥和景象。韵律、声律规范;联律工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一首成熟的折腰体七律。这类气势豪迈的山水诗,在将齐梁以来的靡靡之音宫廷诗引向明丽质扑豪放之声的山水诗方面,对当时及后来的格律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稿完成后,命李显,李旦,狄仁杰、沈佺期等16位随行官员奉和作七言律诗。完成标格七律4首;折腰体七律12首。武则天亲自为17首七律作序,命瘦金体之祖书法大家薛曜将其书丹,刻在石淙的石崖上。这次诗会是武则天组织的众多诗会中最著名的一次,史称“石淙会饮”(本文改饮为吟,意在强调诗会)。在七言律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意义。由皇帝亲自创作的诗叫御制诗;由皇帝出题命臣子创作奉和的诗叫做应制诗。唐诗中大量应制诗的存在,说明在武则天及其后续时代还举行过很多次类似诗会。作为由皇帝亲自带头抓诗赋文化建设的直接效果,极大地推动了格律诗的迅猛发展。全民能诗,蔚然成风,为诗仙、诗圣及格律诗巅峰的到来,提供了大环境。
四、 结语
本文一方面提出格律诗在帮助武则天回到权力中心、巩固武周王朝地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论证了武则天通过科举制度改革、身体力行的创作、频繁的诗会组织,积极推动了格律诗的快速发展。这些认识作为引玉之砖,供读者们批评指正。关于折腰体绝句和律诗另有专题论文,感兴趣者欢迎联系作者交流探讨。
最后,希望当代女子诗词大会和女子诗词论坛的持续开展,为女子诗词发展迎来唐诗高峰以来的再一次高峰。
本文定稿过程中,采纳了王思源、韦念龙、曾克峰、刘锐、蔡明星、姜晓玮、吴宏恩、宋志杰等诗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古今文献,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曾佐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大学文学协会副主席,大地行吟诗社社长,蓝宝石体育舞蹈协会会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在《中华诗词》、《湖北诗词》、《瑜园诗选》、《亚省时报》等公开出版物和《中国地质大学官微》、《中华诗影艺术》、《都市头条》、《西江月》等电子期刊发表诗词作品及诗词点评作品80多件。主编美国《亚省时报》文艺版诗词专辑三辑;参与主编《2020关山街优秀诗词选集》。在中外期刊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8部,教材4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