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年援疆路 浓浓一生支教情
记岳普湖县第三小学援疆教师 杜红梅
阳春三月,风景秀丽,万物复苏,岳普湖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县第三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阵阵回答问题的声音时时传来,和着窗外清脆的鸟鸣,一起奏响岁月静好的音符。一缕阳光映照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脸上,反射出质朴、圣洁的光芒,纯真的双眼,带着求知的渴望,紧紧地盯着黑板上的身影,一副全神贯注的表情,他在杜红梅老师的引领下,尽情遨游数字海洋!
杜红梅,国家万人援疆第二批支教教师,共产党员,现在岳普湖县第三小学任教,主要负担着四年级数学教学、级部数学教研、青蓝工程等工作。任务重,担子多,压力大,但是她从不气馁,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用责任和担当,定义着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的标准。
一、俯下身子,我是孩子们的领路人。
初进校园,杜老师就一直认真地观察这些学生。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她不是在找学生的缺点,而是要抓住他们的优点。她说:“每个地方的孩子是一样的,都有优点和缺点。我就是要利用他们的优点,给他们的人生画上一道最美的彩虹!”
每次上课,她都侧重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变着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乐趣。
“同学们,合上小手,开动脑筋,开始打老虎,只需成功,不需失败。别忘了我们的口号。”打老虎是师生对知识难点的称谓。看到学生有点丧气,杜老师赶紧打气。
学生听到打老虎,立马又集中精神,提到口号,立即异口同声回答:“四一四一我最棒;四一四一你最棒!”就这样,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打开了思路,一步一步地完成了突破。有时候,碰到更难的老虎,杜老师除了必需地启发诱导外,还要求学生们团结协作,充分地合作交流,集体探究,借以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加学习信心和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杜老师上课,总是别具匠心。她认为,课堂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必须要活跃,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创新是授课的灵魂,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教到老、学到老”,及时完善自身素养。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她的备课详实、繁多,工作量是别人的好几倍。有的老师看她太累,劝她不要太拼。她听后,感谢之余,继续俯下身子,忙并快乐着。
每一个学生,在杜老师心里,都是唯一。她不仅教给他们知识,形成能力,还要给他们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健康成长。于是,课上的很多知识,纷纷穿上育人的马甲,呵护起学生的心灵。“同学们,这是一个追击问题,追不上会掉队,我们要做成功者!加油!”“这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准备好双手,开创新生活!”“你来说一下,生活中的粮食要不要节约?按照这道题,我们要省多少粮食,能拯救多少挨饿的人?”就这样,知识与技能并重,教书和育人并举,她把每一节课,都创新成高效课堂,实现了多维目标。长期的积累沉淀,杜老师班的学生成绩,进步飞快,受到了学校、社会的一致好评,她本人也被评为“教育援疆先进工作者。”
二、教研,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和杜老师交往一段时间后,每位同事都清楚,这个人有一股子“拼”劲。她的拼,一是在课堂上,二是在教研上。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们要把本周听的三位老师的课,进行统一点评,要明确优点和不足,不允许只谈优点。同时,要有力度,直击要害。第二节课,我们统一听达标课。第三四节课,我们再评课,还要继续集体备课,今天主备人是我,希望同志们多提建议。”
短短的几句话,杜老师就把一上午的教研工作安排的充实、紧张、有序。这是学校半天无课日活动时候的常态。为了把山东先进的教研理念渗透进这里,她经常性地做主备人,带领大家一起进行集体备课。
自从接过学校教研的重担,她的身影更加忙碌了,不仅出现在四一班,还频繁地出现在其他班、会议室、讲桌前、主席台。她不仅要上课,还要听课、评课;不仅要备课,还要写教研计划、集体备课、感悟、体会。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学校的承诺:“好,我接过教研。我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然后,华丽地转身,预示着无畏地勇往直前!
“杜老师,我在讲授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一点也不配合,压根就不理我,怎么办?”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教师找到了她,声音一度哽咽。
杜老师看着他脸上的汗水,点点头说:“好。这节课我有课,这样,下一节课你调一下,我去听。咱们一块想办法。别急,只要去想,办法总比困难多。”接下来连着两节课,她都和这位老师一起,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圆满地解决了难题。看着杜老师脸上的倦色,这位老师激动的一个劲地直说谢谢。
这次的辅导,仅仅是众多插曲中的一个,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杜老师更忙了,但她仍旧没有任何怨言,有求必应地帮助别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教研蓬勃发展起来,集体备课搞得有声有色。学校一位领导的评价非常到位:教研制度的确立,是我校教育教学发展上的一个大台阶,完成了教学业务上的一个新突破,非常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高速发展,感谢杜老师!
三、师徒结对,我要让你们一定行!
杜老师争强好胜,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还表现在对年轻教师的辅导上。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她分到三位老师做徒弟。
“今天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指导老师,但我感到压力巨大。希望你们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认真学习、实践、感悟,一定会取得不俗的成绩。”仪式活动一结束,杜老师就专门给三个徒弟开会,说是高兴,但是脸上的神情是大写的严肃。
三个徒弟看得心里只发怵,不会是是好日子到头了吧?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一语成谶,“悲惨的岁月”在还没有准备的时候就到了:备课必须按时上交,内容要充实完成,必须有导学过程、思路和运用的教育理念,师生活动要详实、具体,要有针对性等等,各种要求如发发炮弹,炸的他们的体无完肤。
徒弟杜平平老师,回忆起当时忙着备课上课的情形,还是感慨良多:“杜老师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备课质量达不到要求,她会先指导,然后我们修改。如果不过关,挨训是跑不了了。上课的时候,她从教态、导入、讲授、评价等各个环节讲评,指出缺点和不足,并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式。有时候评的我都不敢上课了。我们虽然当时害怕,但是进步非常快。”
“你们还比我强。我普通话不好,杜老师从我说话开始辅导。你们都不知道我挨了多少训?不过最终我还是挺过来了,并取得了真经!”徒弟哈妮柯孜.阿布力孜老师说到,言语中充满了得意。
磨难是一块试金石,总能让金子提前发光。去年喀什地区举行说课比赛,杜老师全程辅导,三位徒弟不负众望,全部荣获了喀什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荣誉称号。严师出高徒,成了她们师徒四人最美的写照。
来疆之后,有人问杜老师,你是愿意做一朵高洁典雅的雪莲,还是一棵挺拔耸立的白杨?她微微一笑,满脸的云淡风轻:“我愿意做一棵沙漠里的胡杨,经得起考验,受得了磨难。这也符合我们每一个援疆人的品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其实,杜老师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援疆结束后,她会化身为沟通泰岳两地的连心桥,促进两地的师生交流、合作,继续为文化润疆大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