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这个东西
——箭陵霄与初学者聊诗
一,诗与题
喜欢诗,但不知道写什么。给你“四十三人生乐事”: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打球、改诗、回乡。
这四十三组关键词,是我喜欢和尝试过的写诗的题材。你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自己去改去积累,一个思路就是一个小主题,你要是能写出这43首诗,在写诗这件事情上就相当不得了了。这些都是诗的题目,把这些个题目与自己内心的体验和生活经验,用诗的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开始写诗。写诗,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我刚开始写诗的时候,也有这么个老师传授我这样一种练习方法,并坚持一首一首写出来,那成就可能非同小可。因为这种写作练习,可以累积你的审美经验,读书经验和对语言的感觉,慢慢地,诗歌的技巧就全练就来了。当你写出了一首,下一首你又可以换一种表达的方式,创意会不断涌现。
其实,这就是古人写诗的底子。因为古人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以上这些诗题与他们的生活很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能接触的就是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距离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就显得疏远了,我们的生活虽然很丰富,但又很破碎,没什么诗意可言。包括我写那些文字,都是一种现代文明下的诗意,怎么说呢,那种诗的发生本身而言,就不算是“诗”的东西。你可以尝试着照我说的这些题目和主题,去找出和你自己发生过关系的这种事物,让这个事物与你身心合一,调动你的感受力,你的表达力,当你有感觉,你就能写出点什么来了。

二,诗与画
所有的诗,一开始都是“世界的图景”而来的。一幅画,你可以尝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再用“诗的语言”渲染和描绘、呈现。若是你能很好的完成这一过程,那么写诗就差不多算是入门儿了。画,可算作是诗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出现在你脑子里的画面和文字都不是凭空编出来的。
三,诗与语言
模仿是必要的。如何超越又与众不同,这是写作一点点晋级的过程。一开始可以模仿,读那些语言功底非常深厚,特别丰富的。当你读完后,你就觉得:哎呀,真没什么可写的,你想写的人家都写了,但那种体会是人家的,不是你的。
你得脚踏实地地慢慢去写,一首一首认真琢磨,等你写到十首以后你会发现,你的语言你的思维,突然就不够用了。这就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追求,也可以说,是艺术这种东西对一个人的要求。
语言不够用,或者说你根本就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语言来使用了,怎么办?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从古典语言到现代诗歌的转换,需要大量积累,才能摸清文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你得像个小学生一样再重新学习语言,比说如何造句啊,如何使用各种修辞方式啊,通感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啊,都得重新学起。有些神韵的体会,譬如“流动”“高古”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不但需要大量的阅读经验,还需要加上个人的心灵修养和悟性天赋去感受。只有对艺术不断地探索,才能获得思想的丰富和深邃。

四,诗意的发现和历程
写命题作文的过程,你会有很多收获。比如,春雨,冬雪,秋叶……这些很平常的事物,你经过他们无数次,什么感觉都没有。但是,当你真正要写他们的时候,就会调动起你全部的感觉,你生命的体验,让你的心灵有所训练的变得丰富和敏锐起来,好像重新发现世界一样。这些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原来可以这样美,这个世界原来有那么多意外,被无心忽略掉了。你会问自己,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和微小事物,是艺术对人的一种反馈和滋养,应该用文字创造和记录下来。当一首诗完成,你会感叹和惊喜:这是我写出来的东西么简直不可思议。
另外,你对自己的要有把控力,入得其中又能抽身而出,不能沉迷在艺术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五,诗与美的本源
是什么让我们发现了美?或者说美的源头在哪里呢?——是一双诗意的眼睛,让诗意惊醒。美的根源本质,是通过诗意的唤醒,创造一个美的宇宙,美的世界,即艺术的空间。这是从眼睛变成的图像,再到诗意和美的世界,最后呈现出来一个文字的世界。一首诗的产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六,以诗谈诗
以上是诗写作的理性经验,讲感性经验需要用一首具体的诗,去分析灵感的来源,以及我和那个灵感是如何融为一体的。这是一种非常魔幻的体验,有时候用语言无法言说,很神奇的,很奇妙,但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以2020年5月创作的一首短诗《初夏》为例:
五月铺展开来,南方云层渐厚
穿过乔木肥大的叶子,阳光微轻
蓝花楹已经把明媚带走了
再也不会有花瓣落在长椅上
向上生长的绿植,在忽然显现的阳光下
垂下稠密的阴影
花园里,一只轻手轻脚的小白猫经过了我
它似乎听见了,蝴蝶在花丛里扇动薄翼
世上所有的梦都很轻盈
是时候了,回馈灵魂的丰饶
就起来,煮茶,吃长长的面
在花园里写诗,看池水波动
慢慢宁静
我写这首诗的那一天,什么事情也没有,闲极无聊就想去找个地方坐一下。坐下的那一刻,心就很空了,那种空灵的感觉,突然就过来找到我,同时也被我自己所发现:呀,这一年的夏天都要开始了,而我还没有打开过它。这种感觉怎么打开呢?

一句诗就出来了“穿过乔木肥大的叶子,阳光微轻”。我一个人坐在我长椅旁边,乔木的一片叶子在我眼前,我看阳光从那叶子之间散落下来。这是很寻常的一个瞬间,可就是那一瞬,就把我的诗意给勾起来了。我感觉那阳光,就像时间里的流光一样,而我,就是那个肥大的叶子。我就在时间中沐浴,并轻轻地摇摆……之后的句子,就自然的流淌出来了。
文本中的第二句,原来是第一句,是我灵感的开端。但为什么把它放到第二句上呢,这里运用了一个古人倒装句的写作技巧。根据我的写作经验,灵感发生的时候,加入了这个技巧,意境会更加美。没有写诗之前的原始情绪和这种打开情绪的时间概念,可以倒装过来,为的是让时间逆流而行。在你发生诗的感觉的时候,时间在回溯,你和你已经分离,你已经站在时间的前面,又走到刚刚发生的一瞬间,充满魔幻。
你不可能永远在那走神,也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变变变,变成两个人。一瞬间很短,发生过了就过了,那是什么让你回到正常的时间流上的呢?——花园里一只轻手轻脚的小花猫。她走得多轻啊,无声无息的,但是,当你把你的整个感觉世界全部打开的时候,你就可以听见最最轻微的声音,甚至可以感觉到天地风云的变化,池水的波动。
然后,小花猫怎么抓花蝴蝶?叶子怎么摇摆?自己完全进入了一个时间的隧道,进入到自己的宇宙时空里去了,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很缓慢,任由你去捕捉,去感受,你和天地真的就拥抱在一起了。
当你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内心一定会充满喜悦和惊喜,被你发现的美好自不必说,你还会重新认识你自己,发现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又重新被唤醒了——没有肉体的束缚,飞到云霄之上,我的存在已经不止是存在主义的那种存在,而是诗意的存在,并且是自己亲手创造的诗意的存在。

你看,我现在谈起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诗的现场。几分钟的沉默与宁静,让身边所有的东西都随之安静下来。但你的内心呢,是在一种波澜起伏的状态下回归宁静的,那是一种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生命得到了滋养后,所获得的宁静。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过,他读古人的诗,会得到一种心灵潮汐相吻合的能量。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同频共振吧,一首诗写成以后,就是一个“心事物”,不是新鲜,是心灵,这是对世界的一种加持,这种能量在震撼别人的心灵的同时,也让诗人自己获得灵魂的共振和回响。
如果再进一步的去挖掘“文化”这种东西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究竟是怎么发生呢?有人认为是以用一种叫作“禅宗”的方式在发生,我觉得是用诗的方式发生。这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精神,它滋养一个民族的身体和心灵,让人自己去发现这个文化里面的自己。

诗,有什么用?它就好比一幅画,一个精美的器物,它就摆在那,有多大个用处呢,好像真没啥实用性。但当人们看见它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这东西多美啊,多有意思啊。诗,到此为止。
我个人特别想写李白那种“非常爽”的诗,直抒胸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人读了就觉得爽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天地大美的发现,对山川河流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从外向内走的。他对美的感受力太丰富了,太深邃了,境界太宽了,我呢,只能是在一个小花园里发现一个小天地,李白,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天地,更大的宇宙,这就是大诗人。
庄子呢,境界就更高了,他讲小大之别“大无外乎其外,小无外乎其内”。我们的身体很有限,心也很有限,但境界却是无限的,比如一花一世界,比如李白那种看不见边缘的大——长江啊天际啊。
那么,当你与这个那么大的世界正在发生联系的时候,再回去看看自身的那个小世界,你会发现,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啊,还有什么值得焦虑和忧伤的啊。在艺术照见的真实世界里,我们看见的或许都是假象,见相非相,很魔幻。
最后,感谢聆听,聆听是灵感的道场。
(2021.1.31口述整理)

箭陵霄,原名箭庆国。汉族,男,生于1978年。辽宁丹东人现居云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西部》《星星》《山东诗人》2014年选春之卷、《辽宁诗界》《都市时报》《曲靖日报》《大荒》以及当地报刊杂志。入选过《2016中国诗歌选》《2019中国年度优秀诗歌选》等合辑出版物。
获曲靖市精品文学创作奖,获巩义杜甫国际诗歌征文大赛优秀奖,“和美荥阳·李商隐杯”诗歌大赛入围奖,“夏青杯”全国首届朗诵文本大赛入围奖,“讴歌新时代,锦绣霸王河”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杜甫杯”华语诗歌大赛优秀奖。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4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