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芊红撰写的纪念恩师的文章,细腻温婉、意犹未尽、绵绵不断。本已就高老师的纪念文章写了两篇,读这篇文章前还担心,都是写纪念恩师的文章,师生之间“教与学”共性的部分已写过,而今再写新篇,如何填词?应该是有雷同之嫌了。然读完后,耳目一新。本篇对恩师的共性部分,只对学生偏科问题的谆谆教诲写了一个片段,然后笔锋一转,着重描述了恩师伟大高贵的灵魂,彰显了恩师珠峰耸立、伟岸挺拔的人格。
王老师幼年丧父,寡母拉扯长大,求学过程也是半农半读或勤农助学。六十年代初,王老师高中毕业,毅然决然舍去优秀学业,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回家务农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众所不一定周知的是,六十年代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稀少,绝大多数只要报考,就能上大学。王老师回到农业社当代课教师,一干就是多年,没有一丝怨言。受文革影响,大儿子因发高烧的小病不能及时救治,造成智力损伤,这么大的悲痛,也没有像伤痕文学中的人物哭天抢地,怨天尤人,正如作者文中所写:“我的老师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强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甚至都没有给我们讲过这些悲惨的事……”只靠自己一己之力,全力帮扶照顾大儿子一家的生计和竭尽全力承担起三个孙子的教育重任。学生对他的一点点关心,他念念不忘,用微颤的手创作艳丽牡丹回馈学生,心思细腻,品格高尚,让人肃然起敬。苏同学娓娓道来的是一个高贵灵魂的点点滴滴和片片断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现代语:“师范师范,学高为师,品正为范”。范到极致,就是高贵的灵魂。苏同学的这一力作,不仅书写了师恩,更是向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高大的高贵灵魂,而这个高贵灵魂就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触手可及,而非遥不可及。正是这种高贵灵魂的精神,多年来深深贯穿到了学生的潜意识中,融入到了学生的血液之中,所以,当学生写纪念恩师的文章时便自然流露,深深打动了读者,感染了读者。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之处的成因和传承的方式。而正是因为有王老师这样的人格高尚的教育者,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粹、优秀美德得以形成并传承传播,从而起到了弘扬人间正气、提升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通过这些充满人间挚爱真情,闪烁着人性美好光辉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苏同学纪念恩师的文章恳切动人,读来深受教育,让人有心灵被滋润、灵魂被救赎的感觉。本已读后写过评论,再读又有新感,草草述成,粘贴上去,供各位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凯旋:甘肃永登人,八十年代毕业于甘肃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先后在自治区教育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外贸系统工作,后下海自主经营。严谨,自律,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所以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是在走向成功。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情厚意,且反哺情深!因为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所出的五谷杂粮养育了强健的体格。祖先们抗地震,防山洪,斗凶狼的智慧滋养了不屈的精神。自我调侃语:当代最具生命力和战斗力的人文学大师!市场经济的博士生导师!市场经济的好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