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
正慈
夜深了
静悄悄了
万赖俱寂
的道场上方
空空如也
的风谷
一时
融入在万古
的长空野外
岁月仿佛
穿越过往
音闻
这时
传来
咚咚阵阵
的摇铃声响
撞击
瞬息
念想顿忘
激活泛起
佛号
朗朗
的千万呼唤
风过了
心底
是那样的
恬淡自由
【曹红燕赏析】
“风过了/心底/是那样的/恬淡自由”这步境界,向往之!
有“夜深了/静悄悄了”之“静”、“万赖俱寂的/道场上方”之“寂”、“空空如也/的风谷”之“空”,一时,便“融入在万古的长空野
外”,我即是万古长空,万古长空即我。并且这个“我”也没有了时空的局限,自由的“穿越过往”。
“静、寂、空”之时,“传来/咚咚阵阵的/摇铃声响”,念想被铃声撞击,瞬息顿忘。
佛号声起,绵绵相续,“朗朗的千万呼唤”,天地都在这一片梵音之中。
当住此处,心一境性,入三摩地。
此诗是禅者功夫的体现。是禅者深入禅境的呈现。
此诗的诗句应是禅者在“一时”的状态后在心头的自然显现,禅到诗到,而非做作。诗味恬淡诗风自由。这种“短短句”似乎成了禅者正慈法师独到的诗歌特色。也许这是他喜欢松尾芭蕉等的俳句,而受俳句的影响。
禅到诗到,必须是也有着作诗的深厚功底。这首诗中高明地用到了“音闻”、“撞击”、“顿忘”、“激活”、“泛起”、“千万呼唤”这一组动词,有了这一组动词的应用,就更反衬出了“静、寂、空”之状态。“音闻”摇铃声响,更显心之寂静,心越是空寂,才会体验到声响的撞击,使“念头”在撞击中“顿忘”。这组动词在这一首诗中的重要性,不只是于诗以动写静,于禅,更是在于达到“顿忘”。有一则公案写道:“忽然一声雷震,悟新禅师当即大悟。”
风光
正慈
东山
谷涧
巨石上
隐约可见
一行字
十万洞
不知来意
残垣断瓦
人去留迹
屋前
仍见
一株板栗
老树
几棵桃花
夹杂山径
野茶树散布
沙粒清流
临溪洗面
拂拭
露尔
风光本地
山僧
无他
空穴来风
闹剧脚下
与风月相应
与名利无关
【曹红燕赏析】
东山,谷涧,巨石,十万洞,几棵桃花,一株板栗,野茶树散布……此诗开篇,铺开了这样一幅春光美景。
接着,山僧行至清流,“临溪洗面/拂拭……露尔/风光本地”。
临溪洗面和拂拭,扫除尘埃,断除妄想,真心自性“露尔”,本地风光“露尔”。
“本地风光”是怎样的呢?
有佛学文典中是这样解释:所谓“本地风光”,是在没有任何执著的状况,还有智慧及慈悲等的一切功能。风光,是春光明媚的风景。悟后的心地,称为本地。悟境中的心地,如阳春白雪、无尘明镜,自身不著有无、善恶,却能如实灵活地因应众生所需,故形容为本地风光。
中国禅宗有一篇《十牛图颂》,那是用十个颂文配十幅牧牛的图画,画的就是十个禅修层次的境界。所谓“本地风光”是从第九幅图开始的,风景很美,却没有自己,为了度众生,应化显现,永不疲倦。
“露尔/风光本地”后,“山僧/无他//空穴来风/闹剧脚下……”就容易理解了。
此诗的精彩与巧妙,是在开篇先描写出东山谷涧的“本地风光”,尔后再示现另一个心性中的“本地风光”,这一个“本地风光”才是“本来面目”。
经行
正慈
春光
在树梢上
雨后的绿植上
波光粼粼
偌大的乡野
空旷竟无他人
独留下
我
老石桥边经行
【曹红燕赏析】
一幅很美的经行图。
春光
在树梢
雨后的绿植
波光粼粼
……
空旷竟无他人,也许真的是无他人;也可以是经行者进入了那份空无的禅境中,而“空旷竟无他人”。

组稿赏析:曹红燕 30231257@qq.com
都市编辑:北 疆 beijiangfe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