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丁继坤,网名民声,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干部,是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新闻、散文等写作。三十多年来,执着追求,笔耕不辍,先后在各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站平台发表各种题材文章尽千篇,先后两次荣获司马迁文化奖,有三十多篇散文获得各类征文奖。汇编了《春华秋实》、《岁月恋歌》、《故乡情怀》、《年华留痕》四本新闻、散文作品集。

拜谒司马迁
拜谒司马迁,感受不一般。在这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美好时光,我来到司马迁祠,拜谒先贤史圣。
广场中央的司马迁铜像巍然高耸,气宇轩昂。两旁的《史记》二十四本记园映入眼帘,座座汉白玉历史人物雕像栩栩如生,使游客感受到中华3000年的历史主线穿越时空,立体再现,融古铸今,感慨万千。

从祭祀广场出来,我步行来到通往《汉太史司马迁祠》的芝秀桥畔。这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石桥,据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历代先祖走出韩城通往西安的必经之路。说它熟悉是自己不知来过多少次,不识庐山真面目;说它陌生对桥的来历仅限于一知半解。漫步石桥,桥面上的千年石条,历经饱经沧桑风雨洗礼的考验,见证了改朝换代的风云演变,承载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担当着民众出行的艰苦重任。仔细观擦,古代人为了延长石桥使用寿命,防止河水长年累月的巨大冲击对石桥的损伤,把桥面的石条之间联用“蝴蝶”形状的生铁拼接在一起,使其保存至今,完好无损,充分体现出中华祖先聪明的才智。

滔滔黄河滋润着韩原沃壤,深厚悠久的历史传承着积绽文脉。走过芝秀桥,坐落于芝川古城南侧高岗上的司马迁祠魏然屹立。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汉太史司马祠》牌额展现眼前。祠庙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总面积44954平方米。祠庙依山傍水,雄居圣地,坐西朝东,层梯而上。历史记载: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当年汉阳太守殷济,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从小崇拜司马迁,钟爱读《史记》,为了瞻仰遗文,歌其功德,遂产生为太史公建祠立庙的想法,于是上奏永嘉皇上,得到恩准。永嘉皇帝从国库拨银三千两,筑成石祠一座,逐建石室,立碑树垣,供人祭拜。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曾对祠庙进行了扩建。尔后,元、明、清三代进行过14次整修。建国后的1957年国家拨款进行重修,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1986年韩城市政府投入巨资加固北坡至今。

重游司马祠,更有新感受。进入祠庙,需购门票,我们一行年过65岁,享受到免费参观的特殊待遇,深感政府把敬老爱老政策落到了实处。进入大门,道路两旁松柏苍劲挺拔,绿意盎然;各类鲜花百奇争艳,竞相怒放;庙宇房屋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条曲径石坡古道盘延而上,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闻名的“韩奕坡”。早在1500多年前,这条古道全是土路,坡陡难行,是韩城通向外地的唯一大道。900年后,才由土路铺为石路。当年秦、晋、魏三家争夺少梁,战车将石条碾压得坑坑洼洼的印痕清晰可见,历历在目,讲述着遥远的历史故事。思古捂今,远去的鼓角争鸣、刀光剑影响彻耳旁……后来坡道改线,成为今天的司马古道……

这时昔日安静的司马迁祠内,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我们在导游引领下,跟随着冯、同司马后裔代表,延坡而上。走到分路口,一侧是大道,一侧是司马迁陵墓。有一座木牌坊上面刻有“高山仰止”牌额,凝视这《诗经》上的词句,缅怀司马迁的光辉业绩,游客们顿生敬仰之情。导游介绍:司马迁刚正不阿、忍辱负重、奋笔直书著写史记的精神令后人敬仰,可与高山相比,天地长存,不由人对司马迁肃然起敬。穿过木牌坊,两旁悬崖居高临下,使人望而生畏。登临山门,望见一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四字,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一句,说明司马迁生长在龙门山西南、黄河岸西北的高门原龙门寨,青少年时期过着与平常人一样的耕读生活。

踏上笔直陡峭的九十九级台阶,“太史祠”大门迎面敞开,牌楼上有“史笔肇书”题字。对于为什么是九十九级台阶的说法,导游是这样解释的:在旧时代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始终把“九、五之尊”奉为至上,九十九级台阶代表人们对司马迁的崇拜之意。跨进祠院,建筑甚为独特,既像祠庙,又像书院,这与司马迁的身份和境遇很为相称。院内近千年的古柏参天,苍郁挺拔,象征着司马迁因李陵案而受宫刑之后,仍然坚毅不屈,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来到寝殿,这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的司马迁彩色塑像,身高三米,端庄和善,手扶玉带,方脸长须,两眉入鬓,胡须飘逸,脸朝北方……这是北宋宣和年间寻得的太史遗像,给人一种刚强正直、未刑前抱负不凡的感觉。祠堂四周,嵌镶着60余块碑石,内容多是文人名士凭吊司马迁的诗文和修庙的记事。其中郭沫若同志的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让游客十分欣赏。尽管司马迁生世凄凄惨惨,卒后历代统治者对他平平淡淡。但他的巨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书写了中华3000年的文明史,不仅为中国史学树起了一座光辉灿烂的丰碑,而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传记文学的光辉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称赞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被称为:“史学之父”、“一代史圣”当之无愧。

说起《史记》,导游讲解:司马迁为我们留下的《史记》,最早叫《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鲁迅先生说的史家之绝唱,就是说《史记》包括“本记”、“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130篇,52万多字。从时间上来说,从传说中的五帝开始,经过夏、商、周、秦、汉前后写到三千年之久,所以说它是一部完整的中华通史;从范围来讲,它除了写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外,还写了历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礼制、音乐、水利等,既写中原大地、又写少数民族,是一部一定规模的百科全书;无韵之离蚤,就是说《史记》同时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虽然是散文体裁,没有韵律,但它同诗歌中的《离蚤》一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篇幅具有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说它是最优秀的历史文学著作。

信步来到“太史祠”后面,有一座蒙古包形状的墓冢,叫“八卦墓”。墓高2、5米,直径5米,青砖包裹,墓碑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汉太史司马公之墓”。墓冢上面长出五颗高大古柏,(人称五子柏),形若龙蟠,意为司马迁文脉源远流长,司马精神万古长青。站在围墙旁边,高瞻远嘱,举目四看:东望涛涛黄河之奔流,西禹高速大桥雄伟壮观;西依梁山、嵬山之锦绣峥嵘,象山、狮山巍峨挺拔;北顾龙门在望,芝川之灵秀美丽,司马迁广场、司马湖、芝川新区尽收眼底;南有龙亭之宽广辽阔,八路军出师黄河抗日纪念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不愧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司马祠东南200多米处的汉武帝行宫——扶荔宫早已变成废墟,只剩下那方圆300米的高台地墓。废墟与祠堂反差是多么之大,令人深思。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年毛主席在延安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演讲的名著《为人民服务》曾引用了这句话。
当代著名诗人毛崎是这样赞誉司马迁的:
“是秦岱,云雾是遮不住它的峰峦;
是文曲,一座星云也掩不了它的光明。
是珍珠,埋在土里照样发光,
是金石,虽掷地仍铮铮有声。
一盆污水就能把一个勇士的人格弄脏,
弄脏的只能是泼污水者自己的尊容。
统治者可以残害你的人格和肉体,
但无法残害你用方块砌起的文学史上历史之长。

至今,一部光彩夺目的《史记》,仍无愧是人类历史庙堂的一盏明灯……”当年郭沫若、田汉、胡耀邦、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前来拜谒司马迁,使千年《史记》,光耀万古。
从《太史祠》返回,我参观了《司马迁生平纪念馆》《河渎碑》等文物古迹,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让司马迁精神用昭后世,代代相传。
韩城市新城办河渎村四组: 丁继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