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庄镇李氏二门续世糸碑序李氏乃华夏大姓之冠,国人中十者有一,洛宁李裔约三万众,仅次张王,位居第三,余庄李氏乃书城东之望族。始祖讳葆初(又讳行五),字全仁。祖籍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阁里。公之显考讳亘元,字明春,系大元庚子科孝廉。葆初公兄弟五人,其为行五。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O年),“敕令遣豫爰相凤郡”,公与其三兄(讳行三,字长仁)等一同迁入河南省河南府永宁县(即今洛宁县),三兄卜居崛山村,公卜居余庄镇。相传公之长兄亦迁来,今长水乡缝衣扣村李氏如祖万斗为公长兄之后裔。公生三子,讳德、义、长,系今余庄李氏长、二、三门之支祖。自始祖迁永迄今,历六百一十一载,子孙繁衍,传至二十三代。昔先祖功德卓著,事农耕从百业多有建树,攻文习武代涌贤达,仅明朝就有五代祖士才公任湖广郧阳府巡检及南京八府巡按,士敏公为耆老,南京主考;九代祖从龙公任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都司(正二品驻郧阳府),豁然公任山西省平阳守望知府;十代祖可珍公任左待郎(正三品系从龙公之子……)当年,祖祠砖木建筑十余间,五脊六兽,雕梁画栋,壁画二十四孝,牌碑、暖阁俱全;“李氏祖祠”金字大匾高悬于祖祠门首;四对功名旗杆高耸于祖祠门前;数方功德碑分载“除霸安良”、“惠周梓里”、“凤翼高风”(侧铭“敕封诰命夫人”)、“正气长流”、“奉正大夫”等名人题字自东而西树立于祠前两侧;宽三丈高二丈石基青砖浮雕照壁联书“丝悬圣博古通今,往下传世代名家”迎祠门而立;石牌坊额镌双龙“圣旨”及“贞操可风”、“流芳百代”横跨于祠前通洛要道;世糸功德碑矗立于视坟……

然斗转星移,历经沧桑,碑石古迹,沦毁殆尽。唯祖祠主建筑和始祖“李公墓”碑及祠内世系碑并知府故宅尚存,县政府于一九八七年三月五日公布我祖祠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逢太平盛世,振兴中华之潮溢荡神州,志士仁人大显身手,古今中外精华纷呈。伴之,编史修志,树碑立传之风大兴,思源追远、酬志报国之情益盛。前我李氏二门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所立之世系碑,仅部分载至第二十代,今人多数未得其载,若不新立志石,恐后人无从稽考。为褒先祖泽被后世之功德,表今人继往开来之雄心,启后代青胜于蓝之壮志,振李门智勇报国之英风,今有族长十七代孙长懋(东森),户首十八代孙福永(新发)等人,不辞辛劳,召集族人议定,集资续立新碑。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本当男女俱载,然鉴于碑面有限,女名不予强载。故本门除昔年迁居外地不知行属者外,凡居住本镇及近边可查其祥者,从十七代至二十三代之所有在世男性皆列诸志石。对少数已故者,为明宗属之所需,亦予铭载。如此则源本分明,宗系不紊,长幼有序,辈次昭然。同时,为使长幼不重名,知字知其辈,特重申并新定我族之排字,从第十七代起,严格按照:
长福兴,治亲报功,举贤存爱,泽国惠民;永禄丰,崇文尚武,强本秉正,荣祖耀邦;恒寿宁,钟灵毓秀,彰善扬清,光华照宇。
四十五字排列(前十一字为原定,后为新续),之后视情再续,希我族一体遵照,不可擅行自乱。又鉴于当今社交多称名讳,罕用冠字,而世系只载冠字,不载名讳,久之则后人只知前人之冠字,而不知其名讳,为免其憾事,特倡导后人以冠字代名讳,名、字合一。殷殷千言,盖期我李氏后裔:
尚学求实,慧智勇健,勤俭诚朴,忠孝良善,刚柔有度,正大清廉,图强发愤,为国奉献。拳拳一心,诚望我李氏阖族:雄风长在,正气恒流,英才辈出,惠泽神州,功垂青史,光照千秋,青春永驻,天长地久。为勒铭纪实,开宗明义,承前启后,故不避冗赘,敢谒鄙诚,恭疏斯序。
十九代孙兴臣(德龙)恭谨拜撰
总理人:族长长懋(东森)
户首:福永(新发)
十九世孙:兴来(来起)、 兴臣 (德龙)
理事人:福兰(呼兰)福祥(次温)兴云(彦林)兴学(书学)兴发(书法)兴杰(文杰)兴成(天夫)兴信(小良)兴岁(百岁)治周(耀周)、治金(万金)治生(生亮)治锋(宗锋)治伟(志伟)亲玉(玉民)亲石(长石)
书丹:孙祥盈 张天宝
作图:颜孝宗 任博文
题额:郭朝卿
刻石:颜冰涛
公元一九九二年夏历九月九合族仝立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