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用渔具
戴永久
我的家乡位于通南高沙土和里下河水网地区的结合部,兼有上下河两地的自然风貌——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辈们靠水吃水,充分挖掘水产资源潜力,利用冬春农闲季节,采取多样形式,取鱼摸虾,改善生活,贴补家用。
当时,民间家用渔具名目繁杂,功能各异。家用的渔网大多是采用自家种的家苎麻手捻成纱,合成麻线,然后再用梭子自己结成。渔网织成之后,还必须放入新鲜的猪血内浸泡,然后捞起来晒干,再放到笼上蒸透,经过这样处理的渔网爽水,轻便、经久耐用。
我家用过的渔网有提罾儿,就是用两根长短相等的竹子将三四尺见方渔网的四角一绷,网中间系一块附有饵料的砖头,然后在网杆交叉处扣上一根绳子,绳头上再系一根长杆,使用时将提罾儿往洗菜淘米用“挑码儿”前头水中一放,罗汉鱼、鰟鲏儿、虎头鲨、小虾米等就接踵而至,竞相争食。钓者轻手轻脚抓住网杆,屏住呼吸,择机慢慢将网提出水面,再将乱蹦活跳的小鱼儿倒入盛水的提椋中养着。如此这般,十头八网,一碗新鲜的小鱼儿就到手了。
我家屋后活水河上的河口,宽阔干净,“挑码儿”既宽又长,父亲又能随水位的变化及时调整,非常实用,是北头舍上五六户人家的共用码头,所以小鱼儿特別的多。弟妹们有事没事将提罾儿往水中一放,提到鱼就养在桶内,待父母有空时煮了改善生活,或者干脆晒成鱼干,来人客去时,拿出来应急。
提罾又称踢罾儿,以五尺来长三四尺宽的长方形渔网作底,用两根等长的竹子将四角一绷,然后再用二到三尺宽,三块长的网片围上,网片底部与绷成的长方形网底连结做成。使用时,将网的上角顶住水边成三角形斜放,然后侧身一只手把网扶住,以一只腿脚斜里向水中一蹬,将水搅浑,同时用另一只手,乘势将三根竹子绑扎而成的三角形,抖动着向网口方向移动,将鱼虾赶入网内。如此反复,小杂鱼网网不空,鲫鱼之类也时有收获,“鱼生四两各有主”,运气好时碰上条把两条鲢鱼或花鱼,那就是孩子们的造化了。
提罾儿还可以用来 “等鱼”,每逢发大水,庄沟的东西两头排水沟内,大大小小的提罾儿交叉排列,人们“守网待鱼”,网有所获,皆大欢喜。 推网子(俗称趟网),将特制的袋状网片系在三尺来长,四五寸宽,二寸多厚的刀状竹片或木片上,竹片中间按有铁圈,配上合手的长竹篙,再将网的两根纲绳等距离往篙子上一绑,袋状的推网就做成了。
推网一般在冬春寒冷时使用,人站在河边,将网口摆平,手握竹篙,使劲将网沿河底交替向前推进,直至竹篙尽头,然后火速将网回收。网内的螺蛳、小鱼、小虾等,随之上岸,成为取鱼者的战利品。能推到鲫鱼、小鳜鱼更是高兴。惹是顺利,个把时辰下来,吃着就有了,可算方便利索。有时候选择的沟河不对路,网下去推上来的尽是让人恶心的“死懒宝”(蟾蜍)或无食用价值的小乌龟等,人们也不去理它,让其自然逃生。
爬网,这是我见到工艺最为复杂的一种渔网。网长一丈,宽八尺左右,上有三层网袋,逐层递增。上层7个网袋,口宽1-3尺;中层9个网袋,口宽1-5尺;底层11个网袋,口宽1-7尺。每个网袋口缝有3个铁制的爬网脚子,三层27个网袋,共有81个铁网脚子。网顶头的纲绳拴在竹杠上,竹杠两头系上绳子,然后在绳中间再扣长绳。
爬网下河后,人们放开长绳,慢慢向前拉动,这时鱼网上铁脚子着地,自然形成三层扇形网袋,底层的鱼虾惊动后,过了一关又一关,三关下来一般的很难逃脱。
操作爬网的技术要领是:网在水中时快不得,网出水后慢不得。起网必须选择在平缓的沟坎处,先慢慢拉到河边,现水后两人握绳使劲快速将网拉上岸。与此同时网两边的守候人员睁大眼睛,抢手快,专门捕捉从网口溢出,顺水流向河中的鱼虾。有时出水的网袋中“噼、啪”声不断,渔者眉开眼笑,观者啧啧连声,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一般每网上来都有收获,小鱼小虾还有螺狮,小河蚌等,空网现象极少。也有时网拉出水后,网中杳无声息,旁观者摇头叹息,拉网者却不动声色,不慌不忙,按部就班,逐层清理网袋,运气好时,随着网袋的抖动,隐藏在网袋中的黑鱼、花鱼,有时甚至还有鳜鱼,原形毕露,束手就擒。抱团的蟾蜍,大小不一的乌龟更是网中常客。那时人们不吃龟肉,拣到随手抛入水中,蟾蜍则任其自然翻滚,自寻生路。
扒网和推网的式样大同小异,除所用竹篙长短不同之外,根本的区别在推网和扒网的使用方法:推网是从河边往里面推,配的篙子长,扒网则是先将网抛入河中,然后按住往上拉,所用篙子短;推网能捕到半斤甚至一斤以上的大鱼,扒网只捉到小鱼小虾或者专门用来扒虾儿。
套网又称龙套,将渔网结成或方或圆的长龙,里面放些饵料,逆水往河边水中一放,半天或一天收一次,保你不会空手。
住在河边的人家,只要有一张套网放在河中,下酒菜保你顿顿不缺。虾儿筒子,用竹篾做成内径大小相配的筒状,筒的两头有“倒须”,鱼虾能进不能出,两个筒子一套,形成一个天生的“鱼笼”,里面再放上蚯蚓作钓饵,晚上往河里一放,早上准能收到大青虾。
另外常见的渔网还有:掺网,就是将长方形的渔网两头的纲绳绑在两根竹子上,使用时两人各把住网一头,下到河中横向或纵向向前,捕捉河内中层以上的鲢鱼、草鱼、鳊鱼、鳙鱼和鲹鱼等,捕不到小鱼,所以除专门捕鱼者外,一般人家不用。
丝网和撒网都用丝线做成。丝网用一丈来宽,长随用者而定。网下水后立于水中,鱼儿游过触碰到网线,网缠在鱼身上,越挣扎缠得越紧,鱼儿碰上就难以脱逃。这种网网眼较大,大多在河塘深水中使用,民间较少。
撒网则用宽一丈许,长五六丈的丝线结成,非常的轻。网的一头收笼拴上长绳,网的另一头网纲绳上隔一尺左右扣一枚铅坠,使用时人站在岸边或船上,侧身使劲将网向河心一抛,鱼网随着惯性像降落伞一样迅速落入水中将鱼罩住。然后拖住绳子将网拉回,鱼随网拉上,大鱼则用专用的“尥海”取回。这种网一般的人不会使用,故而也不常见。
罩网。此网大多用竹篾做成,呈圆桶状,没有底,网眼大小看使用目的而定。此种渔具主要用于在浅水中捕鱼,使用者将罩儿往水中一按,然后在网中用手摸捉鱼,作为本地原始的捕鱼工具,已经极少遗存。
“浒魚”,即在沟河里分段“竭泽而渔”,是更为原始的捕鱼方法。冬春底水小,人们三五成群,合伙寻找一条水量不大的河沟,先用泥土拦一段小垻挡水,然后用木桶车水,干沟捉鱼。车干的沟底除鱼虾外,还有螺螄、河蚌甚至老鳖等等。第一段车水捉鱼后,向后延伸一段,再用泥土拦一道垻,将坝内的水放入前一段空沟内,剩下的水刮掉后,继续捉鱼。如此反复,汗流满面,泥水满身,马不停蹄,轮番作战,最终平分或多或少的胜利果实,说笑而归,呈现出一派取鱼乐的滋味。
现今,传统农耕已逐步被现代农业所取代 ,粮食产量增产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与此同时,化肥取代了自然有机肥,罱泥船儿不见了,罱渣的失踪了,干沟取泥的赚钱打工去了。河水污染,环境破坏,传统渔具失去了用武之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自然村庄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样下去家用的这些渔具,后人将来恐怕只能从民俗馆或教课书中寻觅,那些充满自然情趣的捕鱼方式,更是难以显现。
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对即将消逝的农耕遗存及早进行寻觅传承工作,给子孙后代留下那些充满生活智慧和自然情趣的文化遗产。如果这样的价值取向得以坚持,那么中国农民的梦想也就越来越近。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