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英烈魂

王全贵,学名王玉儒,1916年生于河北省元氏县牛房庄一贫苦农民家庭,毕业于元氏城北中学,考取保定师范学校,受命于保定“红二师”先进组织的安排,就读于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主修电讯专业。七七事变后,他又临危受命,从黄埔军校洛阳分校肄业退学,就职在南京市统战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失守,他带领群众,手持棍棒勇敢走上街头,牺牲于南京大屠杀,时年21岁。他短暂的一生,如同一颗闪耀的流星划过长空,白色恐怖下,只是因他的工作性质,在那个时期党员身份不宜公开,尽管英勇抗日,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还是史料没有记载。
1927年,聪明伶俐的王全贵,小学毕业后由外祖父李成德介绍,把他和外祖父的侄子李维汉,一同托付给了在栾城县梅家村完小当校长的朋友,让他俩在那里读高小。1930年,高小毕业后,王全贵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取了元氏县城北中学,在学校深得老师同学们喜欢,在班上任班长。1931年,村上发生了巡警醉酒后滋事打人的恶劣事件。巡警仗着自己人高马大,霸气十足,借着酒后醉意,在村里集日上饭店里,吃“霸王餐”,对前来主持正义的四五个人,连打出手。人们都看在眼里,敢怒而不敢言,在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将此事告诉了在家休假的王全贵,让他出主意为大家讨回公道。王全贵亲自写了控告信,并联系本班王茂荫等几位进步同学,拿着控告信找到政府,面见县长。县长非常赞同王全贵的勇气,为平民愤,生怕惹起社会动乱,立时将肇事巡警解除公职,驱赶回了老家。事后,村民们对全贵的义举非常感激。在多方亲人朋友的资助下,全贵在学校客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学业。城北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无法再支持他继续求学。他父亲王庭柱(俗名王四),到处求人托关系,为他在邻村完小,谋得了一个在学校教书的差使。
由于全贵在学校品学兼优,功课十分优异突出,热心为民,主持正义为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城北中学老师、校长,对他的不再继续求学感到十分惋惜,多次来家动员说服他的家长,希望让全贵延续学业,继续报考上等学校。并承诺如要同意他报考,将会从学校筹钱,资助他的报考费用。他的城街同学王茂荫证实,在元氏城北中学就学期间,他就受进步组织的影响,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同学们对1932年发生在保定师范学校的爱国护校运动倍感同情。保定师范学校在爱国护校中,有13名学生惨遭国民党杀害(其中12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民党的残暴行为让他悲愤不已,义愤填膺,在同学会上控诉发言。于是,在老师同学们的鼓励下,他怀着对保定师范学校的敬仰,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保定师范学校。1933年王全贵满怀正义步入了保定师范学校。
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是原保定师范学校的前身,始建于1904年,早在1924年这里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存在。这里成了保定革命运动的大本营和红色堡垒。学校秉承“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事、献身真理”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爱国奉献,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优良传统。这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的学子,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九.一八事变”后,该校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并组织学生军准备随时开赴抗日前线。
在保定“红二师”就读期间,王全贵加入先进组织(估计是党组织,因早年牺牲,无法求证),时常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后因被国民党迫害,他曾两度离校休学在家。在后一次的在家休学时,他突然接到保定师范学校先进组织送来的通知,推举他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报考,学校同意他报考,愿提供一切便利,为他开具跳级证明,减免他的一切学习费用。1936年,王全贵在保定师范学校老师们的协助下,又参加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录取。
乡亲们听说全贵考上了黄埔军校洛阳分校,都十分高兴,在他即将动身赶赴洛阳上学时,大家争相来家为他送行。无名奶奶(王无名,人名)和几个妇女送来了大枣和水果,魏林、王银来、魏群凤、李维汉(全贵的舅父)村上的伙伴都赶过来了。临行那天,伙伴四个人从邻居李二宝家借来了平板木脚手推车,装载了全贵入学的全部用品,执意要将他送往元氏火车站。
五个人推车踏上了去火车站的路程,年轻人时而听全贵讲解革命道理,时而边唱乱弹戏边讲故事。一路上几个人有说有笑,神采飞扬,将全贵送上了开往洛阳的列车。1936年全贵正式进入了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学习,主修电讯专业。后来他的父亲和家人在一起议论猜测,没等保定师范学校毕业,全贵就急匆匆退学,迫不及待地考取黄埔军校洛阳分校,这一定是按照上级的指令,未等毕业去了南京。“好钢用在刀刃上”,根据形势,把他安排在了抗日战线的风口浪尖。
在洛阳上学时,河北老乡老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为了减轻家中的生活负担,让他安心学业,为他安排了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打杂、帮工挣零花钱的差事。一次他帮伙房到市场买菜,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不少现金和票据,他几经周折,找到了失主,把钱包归还失主。失主非常感激,当下找到知名书画家,做了幅牡丹中堂画,赠送给全贵,以表谢意。中堂画将全贵拾金不昧的精神书写于画上,并题写对联悬挂中堂两侧,上联:燕赵学生多慷慨,下联:拾金还主名洛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掀开了全民族的抗日序幕。全贵在洛阳分校又收到了保定师范学校进步组织专人送来的书信。要他速回保定一趟,十万火急,说有重要的事宜对他面言。从保定返回洛阳的归途中,他在元氏做一短暂仃留、神秘探家。他回到家中,探望了父母。当父亲王庭柱知道他此行是从保定回来时,关切地问询他,他神秘地压低声音对父亲说,我去保定一事,您知道就行,万万不可外传。他还耐着性子对父亲解说,眼下国难当头,战时需要,保定方面要我暂时退校,安排我到急需要的地方工作。当父亲关切地问去什么地方时,他告诉父亲,要马上动身到南京统战部报到。深明大义的父亲,知道他此番去保定,一定是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指令。
1937年8月,王全贵临危受命,赶到了坐落于南京市瑞金路的统战部报到,他被安排在电话总机室。深明大义的父亲明确知道,这是进步组织的安排。进步组织的名称是什么?全贵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父亲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个未解之谜。但他深信儿子,儿子以什么身份工作,他无需过问,只有象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那样,勉励儿子,精忠报国。他意味深长地嘱咐儿子,不要挂念家中,要安心工作,为国出力。
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导致抗日战场连连失利,1937年10月,家乡沦陷,县城被日寇全面占据。11月12日,上海沦陷的消息传来,王庭柱牵念在南京的儿子,便为儿子去信:根据目前形势来看,南京恐怕难保,望儿尽快离开南京。家乡已全面沦陷,我已和在汉口的你堂兄(王守章)取得联系,你离开南京后,不必再回家乡,可直接到汉口找你堂兄,他在汉口等你。
堂兄王守章在汉口做好了迎接全贵的准备,左等右等,直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仍没有见到全贵的面。心急如焚的堂兄,1937年12月下旬在《汉口日报》以寻找王全贵为题,连续刊载寻人启事至1938年1月。寻人启事刊出后,招来了全贵同学、同事、同乡的多方问询和关注。有的说他已从南京城安全撤出,有的说他仍留在南京,潜身二线继续和日寇做斗争。一位山西籍同事,为身在汉口的堂兄提供了重要讯息,讲述了他听说王全贵英勇牺牲的全部过程。
11月12日,上海沦陷的消息传到南京城。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全贵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在南京失陷的前几天,在王全贵的倡导下,他和单位的其他同事,踊跃地参加了当地工人、学生、市民等临时组成的抗日队伍。因全贵是黄埔学生,有军人的气质,大家推举他为队长。他义正词严的对大家说,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我们要与抗日官兵,同仇敌忾。保卫南京城,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民族百姓。12月13日,日寇攻城异常惨烈,官兵英勇奋战。听说鬼子已进南京城,王全贵带领民众组成的“棍棒队”也走上街头。他冲在队伍的最前头,和鬼子在街头相遇,他抡起棍棒,英勇的和日寇激烈拼杀。王全贵和几个冲在队伍前边的队长带头人,全部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刀枪之下。
山西籍的同事悲痛地说,因为我是学生,当时分配我的工作是协助后勤人员,帮助后勤给战地送水送给养,安置伤员等工作,未能和王全贵一同走上街头与敌拼杀,以死报国。他说正是因为战地领导被日寇杀害,无人再组织领导被打散的群众,后勤人员趁着天黑,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才历经磨难,逃出了南京城。从报上看到王全贵的寻人启事,才跋山涉水,不畏艰辛,赶到汉口,与老乡相见。
后记
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早已远去,但英烈的精神却永久根植在人们心中。南京大屠杀距今已过去八十多年了,英烈早已融入大地,但亲人对他的思念从未间断。王全贵的弟弟王瑞辰这么多年来,追寻从未停止。走访李瑞芳,问询王占英,打探从台湾归来的魏克勤,还写信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派人专程到那咨询,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回复说,象王全贵这样在那个战乱时期的特殊身份,又加上他壮烈牺牲,核实起来非常困难。不过他愿意帮助查阅资料,追寻英烈魂,让后人铭记历史,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传颂红色记忆,追寻英烈魂!
(王瑞辰讲述 王明书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