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章,是孔子与其得意弟子子贡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精彩,很有趣,也很值得我们仔细玩味,从中能体会出孔子教书育人的风格与艺术:
【原文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外表用玉做成,供在庙堂之上,只有重大庆典才能拿出来放在最尊贵的位置上,显得非常的高贵、清洁。
这一章照字面意思翻译很简单,就是: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孔子为什么要将子贡比作“一个器具”,而且是盛粮食用的器具?有人说,这是孔子瞧不起子贡,认为他不具备君子的仁德,不过是一个能装东西的器具而已!
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下子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和孔子的师生情谊到底如何。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可谓孔子的得意门徒,不仅是“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据史料记载,子贡可谓儒商鼻祖,一位超级商人。《史记•货殖列传》共记载了十七个人的经商活动,将子贡列在第二。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形容儒商的经营之道。其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孔子与其门徒周游列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子贡“巧口利辞”,“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外交家。其善于辞辩的才能连孔子也自感不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韩诗外传》载,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问三弟子兴趣和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可见子贡有从事外交的志趣和才能。
在治国思想上,子贡重视教化作用;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子贡与子路不同,反对诉诸武力,主张用外交谈判解决争端。《韩诗外传》载:“季孙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氏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罚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归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
子贡不仅多才多艺,而且思想活跃,不墨守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具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孔门弟子中为数不多的敢于和老师争辩的弟子之一。我们在《八佾篇》的学习中知道,围绕去不去“告朔之饩羊”之事,子贡就与孔子不仅意见相悖,甚至还很激烈,引起孔子的生气。在子贡看来,当时大多数诸侯国已不用周历,告朔饩羊之规已被破坏,没有了实际意义,所以主张去告朔饩羊,孔子就对他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生气之情溢于言表,足见子贡思想激进、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
在众弟子中,孔子与子贡的关系超出一般。据说,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感到孔子并无什么了不起,但后来就对孔子十分的钦佩和崇敬了,成为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据《韩诗外传•卷八》载:“子贡答齐景公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足见子贡对孔子的崇拜程度。孔子的学说也大多是经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子贡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孔子逝世后,孔子的弟子们为其服桑三年,唯独子贡在孔子墓旁建茅屋,住了六年,足见子贡与孔子的感情之深。

同样,孔子对子贡也非常器重。我们在学习《学而篇第一》第15章时,就知道子贡与孔子的有过一次关于如何做人的讨论,在那次师生讨论中,孔子就很欣赏他,说他“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可以与他谈论《诗》的人。孔子在危难之时也往往寄望于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弟子在陈绝粮,孔子为摆脱困境便“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正是子贡在外交上的卓越才能才是孔子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负杖逍遥于门”翘首以待,在众多弟子中,孔子唯有对子贡才有如此的情感表达,足见孔子对于子贡的器重。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以子贡的学识和作为以及孔子对于其器重的程度,孔子就没有看不起子贡、轻蔑子贡的理由。哪么,这一章究竟该做何理解呢?我们不妨将前三章联系起来读,就会发现,这四章可以演绎成一段很风趣幽默的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公冶长遭人诬陷被关在了牢狱中,孔子知道后,很悲愤,说:“公冶长是一个真君子啊,怎么会坐了牢呢?这不是他的罪过啊!”为了表示对公冶长的同情和对当政者的不满,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过了不久,有人来拜访孔子,向其侄女提亲(孔子兄早逝,其侄女又孔子抚养),对象正是自己的学生南宫适,孔子很满意,说南宫适这个学生道德学问很不错,当国家有道时,他一定能出仕做官,担当大任,在世道昏暗时,他也能安身自保,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
当时,有人说鲁国世风日下,失去了周公创立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已经没有真正有道德学问的君子了。孔子听到后很不以为然,反驳说:“谁说是这样呢?子贱不就是个真君子吗!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哪子贱的这种君子品德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听到老师对几位学友有如此高的评价,思想活跃的端木赐就很想知道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天,端木赐就跑到老师那里问老师:
“老师啊,您看我这个人的道德学问如何?”孔子听后,笑了笑说:
“子贡啊,我将你比作一个器具。”子贡不解,问:
“老师将我比成什么器具呢?”
孔子说:“就是瑚琏。”
这样演绎以后,我们再结合子贡的生平事迹来讨论孔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为什么不对子贡的道德学问作直接的评价而要将子贡比作“瑚琏”?以我愚见,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孔子肯定子贡是一个人才,而且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难得人才。为什么呢?因为“瑚琏”从其用途上来说宗庙中祭祀时用来装粮食的,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春秋时期,尤其珍贵;从外表看,用玉装饰,是祭器中最贵重华美的一种;从地位看,放在宗庙中,只有在国家有重大祭祀活动时,才能用它,而且是只有天子、国君才能用它,且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用这样一个贵重的器物比喻,不就是在说子贡是一个有真才实学、能担当大任的人才吗?但是,大凡有才华的人都有持才孤傲的性格弱点,从子贡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也许他自认为自己很优秀,一定会得到老师最高的评价。孔子当然了解子贡的这一性格特征和当时的心理状况,但作为老师,对弟子越是喜欢,期望就越高,要求自然就越严。为了不助长其清高孤傲的心理弱点,孔子就只肯定了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却没有对其德行修养做直接的评价,这就含蓄的指出,要到达仁的最高境界,还需要进一步的砺练,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艺术体现,也是孔子不轻易对弟子“以仁相许”的真正原因,并没有轻蔑和瞧不起弟子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在下面第七章对于其另外一个个性鲜明突出、表现相当活跃的弟子子路的评价中也有体现。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