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还记得纪念高老师的文字吧,眼角的泪痕尚未拭去,今年一月十三日又传来噩耗,敬爱的王老师又因心梗突然走了……从此宣纸苍白,再无牡丹;从此弦断音绝,再无琴声!
王老师是我家的恩人,也是我们姐弟仨的老师,晚年在由秦腔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里拉二胡。我老爸也是秦腔爱好者,经常在一起娱乐:一个唱,一个伴奏,老友相伴,老有所乐,其乐融融。老爸手机里还存有他们一起娱乐的一些视频……昔人已逝,今日种种已成珍贵的回忆!
每一个困难时期收获恩情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生活里出现的那一道光。记得那时候,我们家刚从下乡的山村返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工可做,租住在高家舅舅的一间东房里。爸爸带着我们几个大点的孩子起早贪黑卖菜为生。那个时候没有反季节蔬菜,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物流,可以南菜北运。我们卖的菜通常都是东关村、西关村生产队里种的蔬菜。有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的三姐走在去东关村拉菜的路上,偶遇了王老师,王老师看到了我又黑又瘦的三姐,就问娃娃咋没上学去,爸爸简单地说了一下家庭困难,说不认识学校的领导,就是想送孩子上学也没有门路。王老师听完后,斩钉截铁地说:“赶紧让娃娃来上学,明天早上就来找我……。”于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三姐重返学堂。也许是每天起早贪黑随父亲拉菜卖菜,风吹日晒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白眼,依然看不到未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原因吧,我的三姐异常努力,在每个应届毕业班六十几个学生才能考取七八个高中生的情况下,三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后来考上了大学,让整个家庭看到了希望,为弟弟妹妹们做了好的榜样,同时也坚定了父亲一旦解决温饱就立刻送孩子们上学的决心。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生活——要配得起苦难赐予生命的坚强;生命——要对得起雪中送炭者赐予的温暖。

后来,我也在城关中学读书,由于偏科,考高中差几分。补习一年,这一年,王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记得我那时候数学总是学不好,王老师了解了这一点,告诉我一定要给薄弱科目多分配一些时间,不懂就问,多思考多钻研,偏科就像少了一条腿的人,怎么努力都跑不过健全的人……谆谆教诲,没齿难忘。
我所热爱的依然是语文课,课堂上王老师声音洪亮,声情并茂,风趣幽默,每一节课都是精神的享受。我和老师深层交流还是因为一篇关于母亲的文字,我写到了在下乡的村子里,母亲因为拿不出五分钱的处方费,被嘲笑(那时候是合作医疗,五分钱开个处方,先取药,药费年终结算)。但就是这五分钱,赤贫的家庭也是拿不出的。有一次母亲去了几家借钱无果,又被关姓女卫生员奚落:“你们家穷死着呢,五分钱的处方费都拿不出来,处方费不能欠,药不能给!”母亲空手而归,偷偷哭泣……有时候生活不仅让人咀嚼苦难,还可能让你吞咽绝望,感觉走到了一个怎么也过不去的境地,随着绝望走入绝境……
能够抚慰人心的文字,必然来自高贵的灵魂。我清晰地记得老师的评语:“富裕和贫穷都不是永生的,穷只是一种相对的生存状态。穷不可耻,穷人也不可怜,那些笑话穷人的人才真可怜,因为他们心穷,一个人心穷了,就真的穷了。”正是老师的这些话使我敢于正视贫穷。
后来读鲁迅为珂勒蕙支的版画《面包!》作的解释语说,母亲因为饥饿的孩子急切索食而碎心,只能无力地弯了腰,背着人饮泣,因为她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仅有的慈爱。母亲啊,我们不羞愧,我们只是贫穷而已!而这贫穷——真的还可以更纯粹一些……一如借不出五分钱的村庄,一如父辈赤贫的过去,一如我儿时赤足的奔跑,我不会再怕回忆,只怕记忆不够清晰,那片赤贫的土地,正是我的来路。
再次遇到王老师,是在大姐夫父亲去世的丧事上,特邀了王老师画棺,也称油材,王老师给我讲了在我们靖远当地,如果事主家子女有副县级以上干部,考上大学或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棺木上就可以画虎头,名为“虎头棺椁”,以示家有功名之人。姐夫家因为三哥天灵事业有成,就可以画这种“虎头棺椁”。王老师还给我讲了一些关于葬礼的一些知识,家乡的人们承袭着《周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要让“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生命从女娲手中的泥土开始,结束也要回归泥土之中,入土方能为安。打墓的时候一定要请外姓人,因为自家人不能给自家人挖坑……老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老师油材三日,我闲暇时陪在他身边,跟他聊了很多很多……知道老师接这些活也是为了赚点小钱补贴家用。老师在文革时期受政治迫害,大儿子奋强小时候患病因家境窘迫无钱医治,发高烧导致轻度智障,成为那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长大成家后育有三个孩子,皆由老师一己之力拉扯成人,并且不辞辛苦供养三个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大儿子他总是放不下他,时时牵挂他,尽量照顾他,想用尽一生护佑他周全,听着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么多年我的老师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强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甚至都没有给我们讲过这些悲惨的事……只是像个老黄牛一样默默地付出。老师说这几年他年龄大了,干活慢了,时间太紧的活不敢接,怕不能按时完成,耽误人家事情。我看着霜染鬓发的老师左手端着颜料盒,右手拿着画笔,一笔一画,用心勾勒,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也知道了老师的二儿子富强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最疼爱的女儿丽强妹妹也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说起这些,老师的眼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临别时加了老师微信,隔了几日我又下去,顺便给老师带了一箱酒,并嘱咐他每天喝一小杯,有助于健康,老师拿出一幅牡丹画相赠,白色的宣纸上,紫色红色粉色的牡丹含苞怒放,娇艳欲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题字为:最是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捧着画,我又惊又喜爱不释手。老师说近几年眼睛也花了,手也有点抖,腰也不好,腿站久了也站不住了,画一幅画得好长时间。又过了一些日子,帮老师带了一些药送到家里,老师又拿出一幅画好的牡丹,原来上次我和我弟送酒,老师只赠了一幅牡丹,又惦记着我弟,就又画了一幅给我弟,回来的路上,我想着七旬恩师,在眼花、腰疼、手抖的情况下完成一幅六尺牡丹,其间种种辛苦……这种顾念着每一个人的真诚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真是身教胜于言传!
去年五月,高老师去世后,老师看到了我发的微信,立马打电话过来问问情况,惋惜地连声说“太年轻、太可惜、太快、不能接受,但愿在梦中”,并写了挽联:
我知道他和高老师同在城关中学语文组共事几年,有深厚的感情,又怕他太过悲伤,劝他多多保重。
(城关中学语文教研组合影,前排中间为王怀仁老师,后排左起第三为高财庭先生。)
后来,老师看到了我写的纪念高老师的文章,认真地写了评论发给我:“对读书人而言,见文如见其人。通过读你写的师生之情的文章,细腻的文笔,栩栩如生的人物,把恩师与爱生的教与学及交与往刻画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读后深受教育。这里面揭示了文化的伟大之处。人人都知道,‘师恩重如山,没齿难忘。’可是太多的芸芸众生和妄想成功而失败的人,獠牙皆在能撕咬手抓肉,就是将师恩忘得干干净净,他们焉有不平庸、不失败的理由?如果问他们,今生师从何人?他们肯定答不上来。再问:受教育的过程一路走过来,没有一个启迪过你的心灵,开启过你的智慧的老师吗?他们的回答肯定是茫然或不明确或汗颜不面对。你的文章细腻温暖,有张力有灵性,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第一篇,我已细读一遍,还想再读,接受再教育,洗涤心灵,救赎灵魂;第二篇,照此办理。为你的力作的高水平点赞,为你的文学灵感点赞,为你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人生感受负责、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对自己的同龄人的错误意识和错误行为想教育想扳正的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点赞。”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让他在经历那么多坎坷,脸上没有一点风霜,只有玉的高洁和温润。老师一岁半就失去了父亲,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七八岁就帮助母亲维持生计,每天上学背个背篼,放学路上要给家里拾柴火,给猪羊拔草。六十年代正值全国大饥荒,高中毕业的老师怕母亲一人难以维生,毅然舍去优秀的学业,放弃高考,撑起家庭的重担。文革期间又遭受迫害,致使大儿子身体受到影响,这成为他一生的负累。很多年他的身份都是民办教师,拿着微薄的工资(后老师坚持学习,考试转正为公办教师)……但是我的老师依然执着地热爱着三尺讲台,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将旁枝修正,给迷茫者指引,从来不提自己的处境待遇,这跟另外一个拿着高薪每天上课用一半时间发牢骚骂人的英语老师相比,难道不是更加无可争议地划分了人格的高下吗?我想这一切都源自他有一个高贵的灵魂。
两千多年前塞涅卡就曾说过,“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我想他说的催人泪下,不仅指生命的坎坷,更多是指生命的壮阔。那一个个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的个体。”我将它送给我不曾有一丝一毫向命运低头的老师,送给我坚强乐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付出一生,一生付出的老师!苏芊红,女,甘肃靖远县人。自由职业者,爱好散文、诗歌、喜欢聆听别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