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教育整顿活动深入开展
认真贯彻落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党史学习
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精神
积极营造学习英模、崇尚英模
争当英模的良好氛围
洛阳市公安局推出
“建党百年讲好警察故事”专栏
让我们一起
走近身边的英模
学习英模

(通讯员 范进通)郭伟峰 男,197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 1995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瀍河交巡大队民警,获得发明专利一项,曾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评为洛阳市公安局“敬业爱岗”标兵,洛阳市交警支队“最美交警”,瀍河区“好家风 润瀍河”十佳人物,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河南省“十大忠诚卫士”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瀍河交巡大队的一名民警,很多老百姓提起郭伟峰,都赞不绝口,说他“怎么看都像是热心的邻家大哥”;很多同行提起他,都伸出大拇指,说他是“老先进、老典型”。人们夸奖他,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工作岗位在哪里,警察的光辉就闪耀在哪里,老百姓的称赞声就出现在哪里。从警28年来,郭伟峰一直工作在基层一线,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别看获得了这么一大堆荣誉,你问郭伟峰最想干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却是,这辈子就想做好一名人民警察。

从“好旺角”到“好忘脚” 他都是为了群众好
“好旺角”是什么?这要先从一段2010年的往事说起。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路建新,家住瀍河区。在他25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他永远失去了双腿。为自食其力,路师傅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家对面的马路边开了一家修车铺补贴家用。
用双手支撑在两个凳子上,像划船一样穿梭于急速行驶的车流之中,往返在家和修车铺之间,是路师傅每天的生活常态。但是这样过马路,时刻都会有危险发生。这一切,都被刚调至东关交管巡防大队的民警郭伟峰记在心里。
问题需要快速解决,于是他积极汇报、协调。几天后,在路师傅每天穿行的地方,郭伟峰和同事专门为他画出了一条崭新的斑马线。从那以后,路师傅可以安全放心地过马路了。也就是从那次起,路师傅和郭伟峰成了朋友。每天巡线的时候,郭伟峰都会去看看他,还自掏腰包买了4个木凳子和一双皮手套送给路师傅。
为了能帮路师傅招揽些生意,郭伟峰给他的修车铺做了一个招牌,起名叫“好旺角”。郭伟峰说,起这个名字,一是希望路师傅的维修店生意兴隆;二是想表达这个角落里还有一个需要大家关心的人,让附近群众多一些关怀。
说起“好忘脚”,瀍河的居民都不陌生。以前的瀍河区北盟路,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路型,路窄坡陡,沿途居民小区、学校、幼儿园密布,路两侧随意停车、占道经营现象突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各类纠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郭伟峰从熟悉辖区社情、路情、民情入手,广泛征求周边群众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附近群众的支持下,这些问题被逐一解决。
在北盟路与310国道交叉口向南200米处,郭伟峰还特别设计制作了一块交警提示牌——“好忘脚”。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提醒来往司机,注意脚下刹车系统,安全行驶,一是因为这段路路况复杂,不但有陡坡,还有连续下坡和连续转弯;二是因为路师傅的“好旺角”修车铺距离这儿只有几十米远。这一系列贴心举措,让交通难题化解了,也让群众对这个初来乍到的郭警官赞声一片,他们自发在小区内打出了“平安一路,伟峰相随”的横幅。
“咱对百姓有多好,百姓就对咱有多亲。”郭伟峰说,“警察这个岗位平凡但不平淡,在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中,多一些体贴、关怀,多一些包容、体谅,群众就愿意和咱交朋友,能教给咱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他是“段子手” 他更是治堵的一把好手
“文明出行先守法,遵法守法不被罚”“实线虚线斑马线,心头常亮红绿灯,安全才能保出行”……这些普及交通法规的“段子”配上了快板,朗朗上口、简单易记。这些不但出自郭伟峰之口,也是出自郭伟峰之手。
东花坛是洛阳市区东出入口,加上附近有公交发车场,车流量很大,高峰期每分钟有三四百辆车经过,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郭伟峰发现,个别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出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在一个车道的现象,也是造成该路口拥堵的原因之一。他虽然每次都及时进行指正,但效果不理想,于是开始琢磨如何向大家普法,才能达到保障交通秩序、治理交通拥堵的目的。
“快板+段子”是不错的形式,大家既喜欢听,又能听得进去。于是,郭伟峰就开始学习快板、琢磨“段子”。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推敲,他先后编出《交通常识记心中》《交通安全经常说》《中不中》等6条“段子”,配合快板打出来,长则七八分钟,短则不到一分钟。为使“段子”更接地气,他还加入了真实案例与本地方言,极具洛阳特色。就这样,不但“段子手”交警的称号被传为美谈,他执勤的道路上堵车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位于瀍河区的洛阳正骨医院,院里院外堵车也曾是常态。面对四面八方的车流,郭伟峰主动上门商议对策,他提出变“单”排车辆进院为“双”排进院的建议,提前采取“宣、引、分”措施,被医院积极采纳,从此医院内外经常堵车的“红色堵道”变成了顺畅的“绿色通道”。根据东花坛区域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的特点,他通过摸索管理走出了一条“人、车、路、场”路口、路段治堵治乱的管理方法。面对地铁1号线保通路段交通拥堵问题,他采取“穿针引线”的办法,把相关单位保通员串联起来,使易堵路段点、线、面更顺畅,有效解决保通问题。
“哪里最堵,哪里最乱,哪里最难,哪里就是交警工作的一线,就是交警的战场”。对于治堵,郭伟峰确实有一套方法。那就是通过提前“谋”重点区域容易引发拥堵的点位,广泛征求附近群众的建议,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从而找出治堵的好办法。这是他“人缘好”的原因所在,也是他能创新路口交通管理方法“粘贴式标线解堵法”“毡垫铺盖安全通行法”的原因所在。

夸他是“守护神” 他说只是尽了肩上的责任
去年,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全市公安民警第一时间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交警,郭伟峰和同事一道冲在一线,全力以赴守护百姓平安。
一天中午,漫天飞雪,一名女青年拖着行李箱神色匆忙地向正在执勤的郭伟峰走来。这名女青年拿着身份证和机票,却并不像正常问路人一样开口说话。原来,这名女青年是聋哑人。郭伟峰在为其测量体温后,通过纸面沟通,得知其两天前从沈阳坐飞机到洛阳机场后,想转车到济源,可是高速公路封闭,省际市际长途车停运,可供转车的公交车也停运了。万般焦急之下,她只好向路口执勤的郭伟峰求助。
不能让一名聋哑姑娘在寒冬中挨冻无助,怎么办?郭伟峰很快联系到开出租车的张师傅,通过做工作,热心的张师傅答应开车将这名姑娘送到济源家中。郭伟峰为其开出一张“洛阳好的哥护送聋哑姑娘,请执勤民警、防疫工作人员放行”的协助证明。聋哑姑娘在坐上出租车前,比画着非要让辅警帮忙照一张与郭伟峰的合影,并在纸上写下“让济源的家人们看看洛阳警察的样子,我要记住这段难忘而感动的经历”。当天下午,聋哑姑娘顺利到家。
“您好,请您打开车窗接受检查”“请配合检查”“请您佩戴口罩”……这是疫情防控期间郭伟峰在防疫检测点说得最多的话。每天出门他也会带上充满电的防疫“随时听”小喇叭,在向群众宣传自我防护重要性的同时,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生活、生产物资保障车辆通行。

因为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加上他为减少城区人员流动、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作出了积极贡献,附近群众称他为“守护神”。他听到后却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在岗一分钟就要尽责60秒,这些都是我应尽的责任。
在郭伟峰的十几本工作笔记上,记录着他与群众打交道的许多心得体会和感悟收获,从中可以看出,他将自己所有的真情、热情都用在了群众身上,而群众也在点点滴滴中拥护着这名警察。透过郭伟峰身上这股子劲,大家也就能慢慢理解,为啥这位“老先进”总说“这辈子就想做好一名人民警察”了。
【编辑 赵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