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碾碎乡心高粱红
作者 : 一览众山小 (哈尔滨)

我的家乡在北大荒,在一望无际的松嫩大平原上。虽然不是依山傍水,却是乡风仆仆,乡情浓厚。盛产大豆,玉米,高粱,还有各种小杂粮。可以说是北大荒,不荒凉,土肥水美五谷香。特别是那一片一片的青纱帐,更令人心驰神往。尤其是站在秋阳下的红高粱,青稞迷彩叶,扬扬洒洒飘雪花。这就是家乡的风采,家乡的味道。大平原上,十年九春旱。每年春分过后,地皮干透,总是要号大风。黄土漫天,刮的昏天黑地的。细细的土面,穴满了场院壕,大地里分不出垅沟垅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乡亲们总要抓紧时间播种,生怕委误农时,都抢着把庄稼种在节骨眼上。顶浆抢墒,见苗三分喜!可跑风的地块,总难免让风剥土,把才上齐的高粱苗,给埋没了!全生产队的男女劳力,要花费几个时辰,才能把可怜的苗儿,扒拉露出脸来。我和小伙伴们,也曾经帮大人们,扒拉过土埋的小苗。望着灰头土脸的小青苗,真是怪可怜见的。又是绿盈盈的满眼欢喜!在春雨贵如油的日子里,嫩生生的苗儿,真是受了不少风沙的欺负。好在红高粱是一种有筋骨的作物。即使被风刮倒,也要昂首向阳,把坚时的籽粒,度成火红的颜色。这种草性的植物,生命力极强,既抗旱又耐涝。
几场透雨过后,就会欣欣向荣,蓬蓬勃勃的成长起来!在浓浓的雨季里,鹊鹊情起青纱帐,漫山遍野弥撒着甜蜜的清香。记忆中的红高粱,是五谷之首。播种方法简单,用耲耙犁杖开沟,点葫芦撒下种子,覆上土用木头磙子轧一下,就等小苗破土了。高粱是单棵定植,喜欢合理密植。俗话说,鸡爪子苗,拐子苗,离离拉拉不断条。北方的高粱苗,像南方的翠竹一样!铁直的箭杆,剑一样的叶子,紧密团结的籽粒,不管是谦谦垂首大地,还是抬头高高向阳,金色的米粒,火红的脸庞;总给人快乐的感觉,更能留下甜蜜幸福的时光。高粱分普通高粱,扫帚高粱,甜高粱,黏高粱……紧穗的,散穗的,像扇子形的,还有半散的……那种甜高粱,是孩子们的最爱!

记得小时候,因为不会剥皮,往往被割伤了手指。可一旦嚼上甜甜的汁液,就不在乎手指的疼痛了。甚至把割破手指,要漏饭的吓人话,也抛到九霄云外了。高粱杆的汁液,甜到了心里,高粱米的饭香,铭刻在骨子里。一锅拌上花芸豆的高粱米饭,是生命中的记忆,是把乡情和亲情,溶到血脉里。老家的红高粱,浑身都是宝!它的籽粒是过去那个年代的主食。碾米蒸饭煮粥,磨面做米糊,做贴饼,还可以做发糕;总之吃的方法多样,而且营养丰富。那种黏高粱,还能淘米蒸豆包。甜甜的糯糯的米香,是舌尖上的的享受。胃里的感觉是,不泛酸不烧心。传统的工艺,高粱是制醋的好原料。酸溜溜,略带甜味,回味起来,还有一点点苦涩;也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味道。开胃消食,寻常人家的味道和追求。红高粱酿酒,更是不可缺少的好原料!酒味清醇,散发着米香,还有那种特别的青稞的味道。不上头,不伤胃,原汁原味,喝起来不仅仅是享受,更是饮不尽的乡愁。
过去的年代里,在家乡那片神奇的黑土地上,红高粱是在寻常不过的了。有一种高粱,是种子发生了霉菌,长大后结的穗,不是米粒,刚刚开始的时候,像小小的粉笔头,白生生。里面是黑绒一样的面粉状!那叫乌米,是一种天然难得的美食。用锅蒸一下,蘸上鸡蛋辣椒酱,青稞味里透着米香;筋道软糯,真是难得的美味。采摘乌米还是有学问的。一般有经验的大人,一搭眼就能看出来!一进高粱地,顺着垅沟走!迎着太阳看,歪脖仔细瞅,看见大肚就下手!当年物质匮乏,日子清苦,整天粗茶淡饭;除了烀苞米,煮土豆,蒸窝瓜,能吃上蒸乌米蘸酱,就是对生活的奢侈享受了。采摘乌米的喜悦,在记忆深处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此生难忘。头顶高粱花轻轻的飞落,叶子沙拉拉的被风吹响,枝叶间筛下密密的阳光,偶尔的虫鸣……欢乐的童年时光,几十年了,总觉得是一桩割舍不下的幸福。高粱杆不但能做烧柴,还能扎篱笆,打帘子。刮去瓤的外皮,是精美耐用的编织品的材料。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就是高粱秸秆皮的编织能手。那个年代里,老家农村土炕上,铺的都是高粱秸秆皮,用手工编织的席子。用各种不同的花纹,有单双不同的编织方法。还能编盛粮食的穴子,淘米用的大席织篓,装干菜鸡蛋的小席篓。既实用又好看,多余的还能拿到集市上去卖。脱粒后的高粱穗,是绑扎炊帚,扫把的好材料。
小时候常看到父亲,亲手纺经绳,扎扫帚的情景。把穗头上的高粱壳刮干净,用水浸透,把经绳缠在腰上,另一头拴在门槛子上。人随着绳前进后退,绳由着人松紧上劲。一把把扫帚,炊帚扎的板板整整,有的还特意扎成马莲垛的花纹,既好看又结实。父亲干了一辈子农活,春风秋雨,扎扫帚炊帚也是将近一辈子!就在八十岁的时候,还在老家的小园里,专门种上几垅高粱,用来了扎扫帚炊帚。他老人家说,不为了挣钱,就是留下个念想。每年都给村里小学校送扫帚,从未没有收过钱。就在那一年,我把老人接到省城,从此离开了住了一辈子的老屯子。老人家在我身边,安安静静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六个年头。父亲在世的时候,常跟我叨咕,人就像树啊,离开了生养的土,就没根了!当时我没有读懂,如今想起来,个中滋味是乡心的依恋,是亲情的眷念。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在艰难困苦的年代里,高粱米,饭,小米粥,大碴子,故乡的五谷杂粮,养育了一辈辈,还记得那旧歌谣:红米饭,南瓜汤,山药土豆也当粮。红高粱,酿酒香,杯杯盏盏润心肠。高粱杆子站成墙,捆绑起来做房梁。我就曾经住过,高粱杆扎梁的马架子。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也都像火红的高粱,一辈辈都挺直了脊梁。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我的老家是有名的拉不败的拜泉县!那不是神话,更不是传说,想当年呼海巴拜,那是黑龙江的四大粮仓!
解放以后,乡亲们分得了自己的土地,辛勤耕种,努力生产。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幸福感盛满身心,乡亲们出钱出粮,支援前线,送子弟去当兵。当时抗美援朝前线,生活极其艰苦,缺衣少粮。能吃上一顿家乡的高粱米饭,喝上一碗家乡的高粱酒,那该是多么高兴幸福的事啊!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老家那片黑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可田里很少看见红高粱了!都改种了玉米、大豆。记忆留香,岁月经霜。高粱晒红了米,霜重色愈浓。记忆深处老家的红高粱,酿醋溜溜的甜,酿酒透着青稞米香。头顶清亮亮的天,脚踏黑土地,星星雨,毛毛道,满头高粱花,屯子缭绕烟火香。那渐行渐远的记忆,铭刻在沧桑的岁月里,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永远的高粱红。
碾碎乡心高粱红,
颗颗粒粒是亲情。
苦辣酸甜全入味,
笔底追思梦里逢。

作者简介:一览众山小,本名,宁吉贵,笔名宁丁,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大庆市网络文学协会肇州分会副秘书长,黑龙江人。1967年1月16日生。现长居哈尔滨务工。清风明月读水色,闲来提笔览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