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在血液里流淌
——于学忠的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序
文/邹云锋
我和于学忠相识已有十年。也许是缘分,遇见之初我和他相互之间进行了更多的交流之后,顿时有了一见如故之感,他在我心里的形象也才渐渐丰满起来。
我很早就知道他酷爱写作:散文、诗歌、杂文、作词乃至报告文学,他几乎都写,可见其文学爱好之广。而最能显示他的写作水平且成果最多的是报告文学和散文。自从他1992年开始发表文章起,迄今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有不同的散文作品问世。
散文是最自由,最有包容性、灵活性、随意性、在场性和平易近人的文体。这一本《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是他捧出的第四本散文集。我对照了这一本散文集与前三本的报告文学集异同之处。相同的是接地气,贴近现实,地域感强。用朴素、简洁、灵动的语言写景、抒情与寄意。不同的是集中关注与搜寻了本乡本土的名胜、古迹与民俗,从中发掘盖州乡土的民风与民性的色彩与韵味。此书,67篇文章共分为“千年文脉承风雅”、“百川归海万象合”、“山水相依展画廊”、“古风古韵今犹在”、“月霁风清史话传”、“漫笔时光裁风尘”六个部分,约23万字。他笔下的那一丝丝记忆,那一缕缕乡愁,那一点点对生命的感悟……无不令我难以释怀,沉浸其中,常常会产生共鸣。
我给这本书定性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国的显性文化,也是主流文化。乡土,是人类的原点,是每个国家、民族、族群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的诞生地。乡土文学不单以各自多样性与生动性博得群众的青徕,也是人们寻根访祖的识别符号。诚然,盖州是一片历史悠远、人文丰赡、民风淳朴的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于身边风物盖州的瞬息变幻十分敏感,因而才有这一本《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67篇散文的专工书写与独抒灵性。
于学忠的散文,不是静态地、静止地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而是把他自己完全融在了这些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读他的文字,仿佛有一股新鲜的来自山野的清风,扑面吹来,让人们为之爽心悦目。这部散文集里的作品,内容广泛,每一篇都流露出真情实感,而且颇富文采,是乡土文学的精品佳构。其中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永存的石棚》,有佛教圣地《名刹三圣寺》,有山峰错落的《梦幻毛岭夏读云海》等等。是他饱蘸着感情的色彩,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赞美盖州地区的名山胜水。但我们顺着他的笔墨放眼看去,不能不发出赞叹:其实,盖州真的很美!不到盖州,不知多彩盖州的风景之美;不到盖州,不知这座古城的多元文化之盛!
乡情在血液里流淌。品读于学忠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他写《灵山掠影》,写《芙蓉山色美》,写《龙脖子村纪事》,写《冰瀑冬韵美》,写《光影叙事》,写《乡下老娘》,写《师恩难忘情意浓》,无一处不带着深情,无一字不渗透出浓郁的芳香。
近年来,他充分利用工作余暇,辛勤笔耕,十年来收获不凡,愿他从此“ 一发而不可收”,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世人。《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所记述的主要是他对家乡盖州大地是那样热爱……正是,一曲深情隽永的恋歌。
“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因为对于人能引起兴趣的东西,人才把它记住,而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他不是什么天才,他只是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刻苦奋斗,稳扎稳打的勤学苦练,以及诸多名家前辈的关怀与帮助,或许更多的是家乡对他精神的支撑和激励,才使他奋斗到了今天的成就。然而,于学忠对故乡的感情正可谓如此,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牵动着这个赤子之心。
写不尽的家乡情,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感,盖州永远是他不能忘却的羁绊,他永远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向着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散文集是于学忠多年以来的心血之作,是一个普通人对琐琐碎碎人生的感悟之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芸芸众生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体会社会潮流涌动中平凡的人性和温情,而这对于过来人是一种回顾,对年轻人是一种必要的了解。我想,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的出版意义就在这里。
赤子之心向故乡。能写下这么多文字,和作者的职业是分不开的——经常采访,游走于盖州不同地域之间,片刻的感悟也许就是对这个城市最深刻的诠释,洗尽铅华意真切,盖州情深吟乡音。他的这些文章,大都发表在报刊及中国作家网站上。他是为家乡写作,写的是乡情乡音。惟其爱得深,爱得切,文章才更加耐读。我们祝愿他为了美丽的盖州,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在文学的大花园里,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2021年3月22日于盖州

【作者简介】邹云锋,男,辽宁盖州人。现为营口银行北关支行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