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之母姓王、名采玉。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系浙江省嵊县葛竹村人。

(左:蒋介石 右:王采玉)
采玉父亲王有则,字品斋,1820年生,熟读诗书,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后来在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乡葛竹村。续娶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该女即王采玉。王采玉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地方的竺某。结婚之后,夫妻相处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甚至打骂。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十分高兴。但孩子生下数月以后,突患急症,没有及时医治就夭折了。此时,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一连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年轻居孀,自伤身世,又听到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闲语,精神更受刺激,况且竺家原无什么产业,她认为自己没法、也没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发了遁入空门为尼的念头。王采玉在娘家过了一段时间,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亲姚氏信佛,听说她死了,就叫女儿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葬事宜。原有出家为尼之想的王采玉,此时遇这机会,就向首事提出了自己到此修行的要求。首事很可怜她的种种不幸遭遇,便应允了。起初,她母亲认为女儿年轻,还不甚同意,后来见她意志坚决,也就不再劝阻,只是不许她剃去头发。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念头。

(上:王采玉 下:蒋经国)
蒋介石的父亲叫蒋肇聪是当地的富商。王采玉再嫁到蒋家还亏她堂兄王贤东。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是溪口蒋姓27代孙。蒋肇聪曾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绰号“埠头黄鳝”(做生意本领很高,别人不易占他便宜)。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这时在蒋肇聪的店铺当伙计。一天,特地借故请假回家,路过金竹庵,进去看望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继之,王贤东就谈起了溪口东家的情况欲给堂妹保媒嫁入蒋家。王采玉欲言还休地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只好说道:“此事还得与母亲仔细商量商量再说。”姚氏当初不许女儿剃去头发,就是为了要她以后还俗再嫁。就这样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再醮,嫁给了蒋介石的父亲。

蒋介石的父亲娶蒋母前还娶过几个老婆都夭折了。蒋父费女人有名,他也是头疼。有一段奉化当年的人们都不敢嫁女儿给他为妻。有一次他去山西进货,顺便去五台山清凉寺拜会了主持妙宗大和尚,请求大和尚指点迷津。大和尚在清凉石旁告他,破此难题必须迎娶一位做过尼姑的妙龄女子即可。生下的孩子赐名介石。取意清凉石是他们夫妻的媒介。妙宗大和尚送蒋父一个清凉石做的小佛牌,告蒋父生下儿子一定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因此蒋介石的脖子上至死都挂着这块佛牌。和宋美龄结婚后信了基督教这块牌子都不摘。妙宗师傅也赋予日后蒋必是中国的枭雄大才,并为此子留下”遇海而起,遇江而兴,遇石而旺,遇川而难,遇湾而止”的签词。同时还预测到五台山下东南向西方位必出一东洋留学后生助之大业,想来是我老西儿阎公御佑大锡山将军。

"介石",只是"锡山"上的一块命石,本命克之而伴生。终闫公锡山也随夲命中的蒋公介石既往偶岛。两公皆不归故里,客谢他乡。相生相伴又相依相克一辈子。天注定。
张效东,人称东哥,五台山清凉书院常务副院長,深耕佛教文化多年,也是五台山佛教及文化的推广者。
五台山作为世界遗产,东哥不遗余力的发掘,宣传,推广。东哥计劃在五台山做一個“中國五台山心经书法艺術馆”,管内展示全国各地佛教信众及佛教爱好者的书法风采。在五台山发明了一副诗词扑克牌,凡是上五台山的人抽一张扑克牌读取诗词上的信息告訴你,你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去哪里!由此创立了一门学说:"莲花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