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是一个海南黎族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盛会。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海南岛昌江地区远古人类祖先文化遗物的了解,增进对黎族“三月三”故乡,这片古老而神奇美丽土地悠久历史的认识;从史前祖先文化与黎族文化来看,昌江地区并非贫瘠地带。海南自贸港建设政策下,昌江地区摆脱贫困,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
一、昌江地区远古人类祖先文化遗址
自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和海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合作在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的台地,以及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联合考古队在昌化地区信冲考古,昌江信冲洞遗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正南20千米处,属昌江七叉镇管辖。该地点是1995年保由村村民在洞穴抓蝙蝠时发现的。1998年8月初海南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和昌江黎族自治县 昌江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实地调查,采集动物化石约30千克,确定这是一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2006年5—6月,为了配合昌化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工程,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由海南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下古人类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组成考古队,对信冲洞化石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洞的裂隙堆积和支洞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犀牛、象、貘、鬣狗和豪猪等,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巨猿化石。根据地层和动物化石的特点,初步确定化石地点的地质时代为距今数十万年的中更新世。该地点的绝对年代后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为距今40万—60万年前,由此证明6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相连的。这是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巨猿化石,也是我国发现巨猿化石最南和海拔最低的地点。新的发现对探讨我国巨猿的地史分布,演化和绝灭是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信冲洞遗址的保护,2011年1月在混雅岭域开展了广泛的洞穴调查。2009年5月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将信冲洞遗址列入海南省文化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信冲洞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乌烈村遗址与峨沟“美孚方言群”黎族关系
乌烈村文化遗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乌烈村边的山岗。2008年,昌江文物普查队员在乌烈村文化遗址地表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00余件,其中有磨制的石器和夹砂的陶片等。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大约5000—6000年前。
从发掘资料和史前文化来看,乌烈村山岗文化遗址应该是峨沟、峨港、白石、保平、塘坊等“美孚黎”最早生活的地方。从历史和古人类遗址来看,乌烈村文化遗址地是峨沟等五个自然村的“故乡”。(美孚黎语即:乌烈“村老”“老村”的意思)。
昌江地区黎族美孚方言群,主要分布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的峨沟、峨港,白石。十月田镇的保平、塘坊、王炸、好清、河青、沙田、才地,万善等村。石碌镇的保梅、水头、牙营、保突、山竹沟、片石、尖岭、香岭等村;叉河镇的峨苑、叉河、老羊地、排岸、老宏,唐村等村。七叉镇的重合、七叉、尼下、乙洞、乙劳、乙在、大章、大仍、红峰等村。昌江地区“美孚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所谓美孚黎、黎语原意指“客生”。他们散布在昌化江流域,大小河流内,现在分布在西部昌化江中游盆地。1982年7月27日,经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委会同意恢复的峨沟等五个黎族村,由于“近墨者黑,近朱者红”,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所以美孚方言黎比其他方言群黎族“汉化”比较早。唯一留住的乡愁乡音美孚方言的音容笑貌。

三、黎族祖先文化与黎族“三月三”文化研究
千万年来,海南岛昌江地区的黎族从远古人类与黎族“三月三”走来,而生生不息。几千年来,黎族人民包容民俗,包容文化,包容生活,包容政治。
早在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攻占海南岛,开始了对海南岛长达近7年的侵占。期间,日本占领军在昌江革命老区七叉民族地区重合美孚黎村每逢农历“三月三”日本军都在当地黎村与黎族姑娘学跳优秀黎族传统“竹杆舞”。留下了不少研究著述图片,为日军制定占领政策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黎族文化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图片由省民族学会提供
从这个现场图片中,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过去黎族“三月三”故乡的历史现场,再现既往氛围,体验黎族美孚方言群,“三月三”古文明古文化的传承不息。
相传:黎族“三月三”民间集会的活动地点曾有几次迁移,第三次,“三月三”活动地点是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最后,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岛时“三月三”的活动地点就搬迁昌江地区七叉镇的机构村、重合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为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过好自己的节日,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海南黎族节庆日,节日期间,黎族人民放假两天,并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个美好节日。同年,海南黎族苗族人大和人民政府通过决议,将“三月三”定为黎族苗族人民的节日。自此,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从民间节日上升为海南法定节日。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聚居地都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2008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1年,昌江作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主会场。黎族苗族人民在欢歌“三月三”活动中,有黎族苗族传统节日的主旋律,也有“三月三”的情歌对唱的调子,更有“三月三”故乡黎族传统文化氛围,“三月三”文化,音乐先行,竹杆舞开场。海南黎族地区处处载歌曼舞,广泛开展“黎苗千古情”活动。
结束语:本文研究认为,黎族“三月三”文化要从总书记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远古人类文化遗址与黎族“三月三”文化传承发展,打造“三月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沃土。

作者符天明,昌江黎族自治县原县委宣传部部长,现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县革命老区促进会常务理事。其躬耕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创作写作长达四十多年,1980年执笔《关于要求恢复民族成份的申请报告》1982年经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委会函复同意昌江县峨港、购沟、白石、偿平、塘坊五个自然村七个大队恢复黎族成份达三万多人。1986年实地采访写情况反映《救救无米下锅的王下黎胞》得到了中央民政部的高度重视。先后拨出救济专项资金,解决王下的水、电、路“三难”问题。如今王下摆脱贫困,建设成为旅游文化的“中国第一黎乡”。退休后,筹划成立昌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促进会,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保护与传承。2020年海南省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创作的歌曲《棋子湾边等阿哥》荣获第二等奖。2021年围绕“三月三”文化主题创作《三月三等你来》、《山欢水唱三月三》香港新闻出版社曾在网络平台发布宣传,当地融媒体中心播放《每周一歌》
责编:荆杰
海南省晓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