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人亭新考
文:李保江
古苏人建造苏人亭说法;在沙河市十里亭村附近,有东西苏庄俩个村,80年代曾在此,挖掘过宋代古墓葬,铭其地曰苏家庄,但是现在这里没有一个苏姓人居住。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宋代这里还是有苏姓人聚居。有人说这里是古苏国遗民的地方,和苏人亭有关。我认为这里充其量是古苏国人居住的边缘地,说文解字繁体"苏"字由"艸"和"稣"构成。就是说有草,有水,能放牧的地方。人是逐水而居,从山上往下迁移。常识告诉我们,我们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大沙河水是东西走向,古苏国人迁徙应首先选择河的北岸居住,因为西有龙岗岭,羊范山做靠山,北侧盘龙寨有狮子岩、百灵洞、探星台。南有大沙河水环绕,东是一马平川、百泉复涌的的肥沃土地,进可攻,退可守,适合人类居住。
距离十里亭镇不远的东先贤遗址告诉我们,东贤先遗址南北长约970米,东西宽约780米,地貌属山前平原地区,地势较平,海拔90余米,土层深厚,村南文化堆积层区面积约8万平方米,村北文化堆积层区面积10万平方米;东先贤遗址除局部为战国时期堆积外,主要为商代堆积,文化层厚50-200厘米,有些地方厚达300厘米 。1998年、2000年,东先贤遗址发掘2次布探方17个,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遗址遗迹以房址、陶窑、灰坑、墓葬为主,出土遗物有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石器、骨角器、蚌器等,出生产工具数量较少,且多数与制陶有关,如陶拍、垫、骨锥等。通过这些我们知道大沙河北岸,商代、战国时期有人居住。羊范村东250米处,出土一座古墓,现存古墓高6米,面积约90平方米,经出土木炭、陶片考证,此为汉墓,1982年被列为邢台县保护文物。五仲村中部有一颗槐抱椿,树龄有1500多年,告诉我们说汉朝这里有人居住。
我们回看大沙河南岸,在山之阴,土地贫瘠,又不开阔,还有可能有水患发生,不是上善之地。笔者亲自考察北岸的羊范镇西面紧挨着羊范山,南邻大沙河,与沙河市十里亭、大油村相望。附近的村庄至今还有苏姓人居住。所以我认为古苏国的苏姓居民大部分应住在大沙河北岸,向阳之地,上善若水。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提“亭”的来历了。“亭”在周时代是个伺候敌人的设备,像一个小障。敌人来攻,主“亭”的人(或“尉”,或“长”),便报告消息,并设法抵抗。所以那时的“亭”都是设在一国的边境上。平时无事,诸侯之间的遣使聘问,亭吏就主送迎之责。《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吴起为魏西河守攻克秦一小亭,那亭就在秦的边境上。贾谊《新书》(七)载梁楚邻界,两国边境上都设着亭。《国语·周语》载单襄公答周定王说,“周制有之……疆有寓望”,东汉应劭把“寓望”解作汉代的“亭”(《全后汉文》,三七),那是很恰当的。《续汉书 ·郡国志》 巨鹿郡:廮陶县有薄落亭。《方舆纪要》 卷14宁晋县: 薄洛亭 “战国时为齐、赵之疆,往往战戍于此。这些例子,可以把我们引到这么一个结论:原先,“亭”是设在边境上用以守望并防备敌人进攻的。《墨子·备城门》篇(想是战国晚期作品),谓城上设亭以固守卫,亭一尉。这也是防外敌的。这城上的守亭和境界上的边亭性质是差不多的。“亭之本义为乡亭,指烽燧者其引申也”(《居延汉简考释》,两汉时代边境上也有亭。那就是所谓“亭障”“亭燧”一类的设置。它们的作用是军事的,防备敌人的袭击的,和先秦时代亭的主要作用完全一样。但在汉代,边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亭都在内地;而这些境内之亭则主防内“盗”内“奸”。什么时候亭由边境上发展到内地,由防御外敌也变到逐捕内“盗”,即由周亭变成了秦汉亭,这是亭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惜文献缺乏,不能考明。想来,大概是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的时候,为防备反抗和逐捕叛逆,利用了旧制,稍稍改变了它的性质,并且拓大了它的范围和作用。总之,从历史上看,“亭”原是守望防敌的,是个军事设备,在汉代,它的本质仍然如此。

班固著《汉书·百官公卿表》叙述县以下的地方职官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积里为亭,积亭为乡”。汉代的地方行政组织是“乡”“亭”“里”;“乡”以下是“亭”,“亭”以下是“里”。但是班固自己还列举汉帝国境内县道国邑乡亭的总数,“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这两个数目字不像有错,所见各本都如此。如果没有错,那就有问题。据前引班固的话,汉代是“十亭一乡”的,“乡”既有六千六百二十二个,那么,“亭”就应该有六万多个。即使设置的情况是“大率”吧,那也不能相差如此之多。因此,我怀疑《汉书》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记载,不可能理解成“积里为亭,积亭为乡”。应劭也是后汉的学者,著《汉官仪》,他却不曾说汉代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他说:“国家制度,大率十里一乡”(刘昭《续汉书·百官志》补注引《风俗通》);“乡”“里”中间没有“亭”。因为秦汉以来“亭”的设置目的是为“以禁盗贼”、“主求捕盗贼”(《续汉书·百官志》),主要是为禁盗防盗,《汉旧仪》、《汉官仪》和《续汉志》无不如此说法。《汉官仪》说:“亭长课徼巡。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縢带剑佩刀持楯被甲,设矛戟习射。”又说“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续汉书·百官志》刘昭补注引,《汉旧仪》文字大同小异。)《史记》《汉书》《后汉书》所载“亭”或“亭长”的故事,也无一不是所谓防盗备奸的,很切合《汉旧仪》和《汉官仪》的说法。“亭”不只设于乡野,而且设于城市街道上和城门上。“洛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续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不只重要大街和城门上设“亭”,有亭长,就是衙门门前也有亭长。所以丞相府有骑亭长七十人(《汉旧仪》)。汉代古墓里出现了很多亭长砖,汉代壁画和楼房明器大门前也有持戟守卫的亭长。郊野设亭的制度,后汉以后开始废弃,到了西晋,仿佛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贺循(二六○——三一九)在上晋怀帝一奏章里说,“按汉制十里一亭,亦以防禁切密故也。当今纵不能尔,要宜筹量,使力足相周”(《晋书》本传)。“防禁切密”就是汉“亭”的主要任务。第二点可以证明汉代的“亭”不是主民施政的机关。居延一地发现了六百七十四片名籍木简,但没有一简是记载着“亭”的。《春秋繁露·止雨篇》记董仲舒的止雨仪式说,“令县乡里皆扫社下。县邑若丞令吏啬夫三人以上祝一人,乡啬夫若吏三人以上祝一人,里正父老三人以上祝一人。皆斋三日。”在这个布置里有“县”,有“乡”,有“里”,也没有“亭”;主事的有“县令”,有“乡啬夫”,有“里正”,也没有“亭长”。为什么呢?因为“亭”只是个徼循机关,主“盗”不主民。正因为“亭”是个防“盗”维持治安的机关,就是现在的派出所。自有“乡”“里”以后,在地方的行政系统上,总是以“乡”辖“里”,以“里”隶“乡”。《墨子·尚同》里的行政系统是“天下”,“国”,“乡”,“里”。《逸周书·大聚》里的行政层次是“国”“邑”“乡”“闾”。“闾”即“里”。《吕氏春秋·怀宠》里的是“国”“邑”“乡”“里”。总之,在先秦的文献里,地方行政组织和系统,大致说来, 先是“国”“乡”是“国”“乡”“邑”(或“里”),“乡”“邑”或“乡”“里”之间没有“亭”,虽然那时“亭”已经存在。不只文献里如此,古物的铭记里也是如此。《晋书·职官志》里有“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出土晋砖上就有“元康六年太岁丙辰扬州吴兴长城湘陵乡真定里畦晞年世先君之冢”(《千甓亭古砖图释》,七)相印证。杨之庐曾检查过四十七个后魏墓志铭,他说,“墓志之中恒有题为某某乡某某里者,是里之上有乡,乡乃为统里而设者也。”(《中国学报》二卷一期,《后魏里名考》。)“亭”只求捕盗贼,不主民事。所以亭长上不隶属于乡官而“承望都尉”,下不辖“里”而只与“邮”发生关系。

应劭的“十里一乡”,和班固的“十里一亭”有啥区别。其实“十里一乡”的“里”字,意思是居住地区,或据居住区域而定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的“里”字是“步里”之“里”,代表一定的长度或距离。应劭曾说过:“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这“里”字明明是长度之“里”。求诸实际,也正如此。“亭”既是为防“盗”而设的,所以这一个亭和那一个亭之间,必须保持着合适的距间。太近了,不必要;太远了,一遇有事,亭长击鼓,邻近的亭就不易听见。所以不近不远,大致相去十里就设一个“亭”;这才有了“十里一亭”的办法。这“里”当然是长度之“里”,非“乡里”之“里”。汉代十里差不多等于现今六里,六里之遥,鼓声可以听见。如果是在边塞上,夜里的火把白天的烟也都可以看得见。内地“亭”间的距离,和“亭”制本身一样,大概也是仿照边亭设置的。汉代的边亭距间大率是十里,合乎“起烽燧,十里一候”(《后汉书·马成传》)的制度。由此可见亭的设置距间标准是长度的“里”。
由此推断,苏人亭不是古苏国遗民建造,因为他们寄人篱下到这里,有邢国的庇护,他们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建造军事设备。苏人亭在先秦前是一个军事设备,秦汉后是个治安邮政部门。这已经得到证实,苏人亭和这些古苏人有没有关系,我们没有文献佐证,笔者不赞同苏人建造苏人亭这个观点。那么古苏国的神秘面纱,我们就留个谜。让后人去解开吧。

赵国建造苏人亭;如果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建造很有可能,并和檀台同时期,那就是个军事防敌的亭子。笔者认为苏人亭和檀台是同时代产物,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可知;
第一;战国时,赵国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用魏国进献的荣椽建设檀台,史称"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赵武灵王曾于此发布"胡服骑射"的号令。赵武灵王多次在檀台大会天下诸侯。有史料记载赵国建有很多守望防敌的亭,是个军事设备。具体在哪没有文献记载。
第二;赵惠文王时期,就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赵惠文王并没有在檀台接待苏代,也没有在信都信宫接待他,因为他的级别不够,只是在一个小凉亭接待苏代。赵惠文一边喝酒一边听苏代说话。苏代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出自于赵国的小亭子里。但是不是苏人亭,没有文献考证。
第三;公元前259年,秦国统帅白起派王龁进攻赵国,占领赵国西部的武安,赵派苏代和秦王谈和,并割让六城,其中包括邑城白塔十里亭一线及沙河中西部一代。谈判的地点就是在一个亭子里。这些在《武安县志》里有记载。
第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由井陉攻赵北部,赵派大将李牧,司马尚领兵以大沙河做媒屏障御敌,激战在大沙河中西部附近,(现在有营房地,北大营,南大营,旧址尚存,东坚固,西坚固,中坚固,固坊,喉咽等地名)。有很多资料显示赵国建造亭子很多,不知道有没有苏人亭,因为没有佐证,不敢妄下定语。但是我很赞成赵国建造苏人亭这个说法。
公元前218年,秦设邑城为马服邑,统辖今武安北部、沙河市中西部。自此现在沙河市中西部归秦国管辖。亭子的用途改变了,作为邮政的偏多。
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皇子刘政被封为邑城相,食邑11城(刘政墓地尚存在白塔镇权村村南)。沙河中西部应在邑城相范围。以大沙河为界,河的北岸是襄国。这时的亭子很可能是治安邮政的用途。
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前夕,沙河市中西部属袁绍统管的冀州管辖,曾派部将淳于琼,蒋奇驻扎在沙河中西部白塔十里亭显德汪邑城一线,后迁往鸟巢。这时的亭子就是治安邮政,

苏秦亭的说法;北宋初年的《寰宇记》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书中有“沙河有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贷黄金百镒,尽黑貂之裘氅即此地,今有亭存”。明《一统志》保留了这个说法,也言:“苏秦亭在县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之后明万历本《沙河县志》、清康熙本《沙河县志》保留了苏人亭即苏秦亭的说法,而他们这些说法都是按照《史记》记载,苏秦激张仪之事发生在赵国邯郸。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苏张俩人从无交集,也得到很多学者证实。而北宋的《太平寰宇记》能这么写,也可能有根据,现在大胆设想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苏秦听说大沙河周围有苏姓同族同宗人居住,曾去过十里亭附近寻找过,曾在一个小亭子里休息,有幸提笔写下苏人亭。这个想法源于白塔镇白塔村,全村居民姓纪,当年纪晓岚就来过此村寻找同姓同族同宗,并写下了纪氏祠堂留给同族。有家谱文字记载。当然作者乐史以传说入录,没有文字记载这些事。清乾隆时期沙河县令杜灏就指出《太平寰宇记》的附会不实,经不起考证,将他的看法写在了他编纂的《沙河县志》里,等待后人去考证。所以苏秦和苏人亭有关,也不是很有说服力。
范晔的《后汉书》: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这是对苏人亭最早的记载,从东汉的建制可以知道【冀州】冀州所辖郡: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闲 清河 赵国 勃海。赵国郡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并明确襄国有苏人亭,但是东汉汉朝刘邵的《赵都赋》里有“汤泉涫沸,洪波漂厉”,“襄国妖女,秋狄鞮妙音,邯郸才舞,六八骈罗”。说的汤泉就是大沙河朱庄的温泉,襄国就是原邢台县,从诗里看出,是以大沙河为界,河的北面是襄国,河的南面是赵国易阳县。易阳县包括现在沙河市的全部。由此推算苏人亭在襄国,应该在大沙河北岸。说苏人亭在沙河市,这也对,因为自隋皇设置沙河县以来,沙河两岸都是沙河的疆域,民国版本的《沙河县志》,羊范镇的中坚固,固坊,喉咽,等等都是沙河的土地,苏秦亭在县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安方位都在沙河城的西南。这些都对。但是他们记载中都没有说苏人亭是基层一级行政机构,我认为苏人亭就是个邮政处所。小小的驿站而已。那么苏人亭的建造到底和谁有关,是不是基层一级行政机构呢?我更倾向于和苏代有关,它建造于赵国时期,这个亭子和苏代有跟多故事和传说,它仅仅有过邮政的职能存在过,时间很短。从来就没有辉煌过,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刚刚读过民国《沙河县志》,里面很少有十里亭的笔墨。了了几笔,当时的十里亭才58户,不是个行政村,依附在下解村。


了解平台😊
【诗梦仙音】 因你而精彩!
文章版权归属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214582822@qq.com
主编微信:mengying0712wx
本期编辑:仙儿
🌹感恩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