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原标题《吉林省长春市植树志愿者邢显光:种下树,就是种下希望》

人民日报记者 孟海鹰
过完年,儿子满月不久,邢显光夫妇再次来到亲手栽种的“爱情树”下。
邢显光1988年出生,目前在一家汽车公司工作。他从小学起便参与义务植树。这么多年下来,每年他最盼望的事之一,就是“春暖花开,去植树啊!”那棵“爱情树”,就是他和妻子在2019年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时种下的。
“每年植树,少的时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很壮观。”邢显光说,这里还有各种主题树——亲情树,寓意是感悟亲情、用爱浇灌;爱情树,见证爱情、历久弥新;友情树,厚植友谊、同舟共济;团队树,并肩作战、团结奋进。
邢显光第一次植树是跟父亲去的。“9岁那年,正是农忙时节,爸爸对我说,‘带你玩去呀,植树去’。”邢显光回忆。
在邢显光的记忆中,植树时节,阳光总是很好,洒在身上暖暖的、甜甜的,虽然胳膊酸,但晚上回家睡得特别香。再后来,在农村老家、房前园子边,邢显光也开始大展身手,“种下树,就是种下希望。看着它生长,会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上大学时,邢显光加入学校志愿者协会,年年去植树。工作后,也是年年不落。“最自豪的是不少好朋友和同事在我的带动下一起去植树,有时他们也带着孩子。”作为植树达人,邢显光近些年又有新任务——教新人,怎么种成活率更高。每到植树季,他都忙碌又充实。
“通过植树让人们更加珍惜树木,这也很重要。要植树,更要呵护。”邢显光说。
长春市林业和园林局二级调研员井霞介绍,这些年,当地先后组织种下了“希望林”“爱情林”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林30余种。
“明年春天,孩子也可以跟着一起来了。我也要像我爸爸一样,给我的孩子讲植树的好处。”邢显光说。长春春来晚,虽然还是寒风凛凛,站在“爱情树”下,邢显光夫妇眼中已满是明媚春光。



邢显光,毕业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6月来到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长春发动机车间工作,担任车间团委委员,装配线班长。任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一汽集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项目管理员。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
他的公益之路开始于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心语志愿者协会于海波会长的故事,一下推开了他心里早已呼之欲开的那扇心窗,五年来,他曾在桂林路恒客隆超市门前自发组织义卖活动,敬老院、孤儿院也留下过他的足迹,无论工作多忙,他坚持每月至少去一次儿童福利院及敬老院,他是孤儿院孩子们口中的“哥哥”,他是自闭症孩子们心里的“朋友”,他是老人们眼里的“儿子”,他也是邻居大爷大妈需要帮助时的“亲人”,他用实际行动为残障儿童及孤寡老人送去关爱与温暖。

多年来,他曾自发组织义卖活动;他坚持每月至少去一次儿童福利院及敬老院,他是孤儿院孩子们口中的“哥哥”,他是自闭症孩子们心里的“朋友”,他是老人们眼里的“儿子”,他也是邻居大爷大妈需要帮助时的“亲人”,他用实际行动播撒关爱与温暖。
2018年,“蓝途书屋”为贫困儿童举办捐书活动,他带头为孩子们购书献爱心;“圆梦微心愿 传递大温暖”活动中,他参与帮助龙井市370名贫困儿童实现“微心愿”。
2019年,他是集团“红旗青年林”植树活动的协调人,第四届工厂马拉松活动的志愿者负责人。他带队完成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参与组织红旗少年一汽行活动。在公益的路上,他只想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天都充实无悔。


“红旗少年一汽行”公益项目是中国一汽及吉林省的品牌公益项目。每年从长征沿线的贫困县选拔名品学兼优的红旗少年来北国春城参观、学习,旨在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开拓眼界,见证祖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感受大国重器的磅礴气势。
2019年8月6日,59名红旗少年和12名老师来到长春参加“红旗少年一汽行”第五期活动,志愿者邢显光全程参与了接待保障,用全情付出,赢得了师生的赞誉,为企业形象添光增彩。

“去!一定去!我把手头工作先安排一下。”接到集团团委的邀请后,邢显光丝毫没有迟疑,尽管家里爷爷病危,杂事一堆。而且,他斟酌全局,主动请缨担任这次活动的总负责人。1988年出生他,总是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天都充实无悔。

那段时间里,邢显光每天都是五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钟回家。
71位师生的身体、情绪、生活起居,既和孩子们的成长相关,又和企业的形象关联,邢显光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从来没和人红过脸的邢显光,还和人发生了争执——
孩子们所就餐的食堂准备了冰镇西瓜。第一顿饭后,细心的邢显光发现,这些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里有些人水土不服,而西瓜极易成为“帮凶”。
于是他就和食堂协调把西瓜换成了绿豆汤。考虑到孩子们长途奔波容易胃肠不适,伙食里,又增加了香蕉。
第二天吃饭时,邢显光看到,食堂工作人员发放香蕉时逐个孩子问“要不要”,这些生性腼腆的孩子们常常沉默应对,而食堂工作人员竟然因此不发。
邢显光上前交涉“这是我们花钱买的,都够用,应该不用问,都发,每人一根,孩子们身体也需要!”结果,换来的是工作人员的大白眼。